天气预报南皮一周南皮_南皮天气预报一周7天10天15天几月几号白露
1.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什么指导和预告作用。
3.二十四节气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1、衡阳的天气如何?2、衡南还有多天气,多久立秋3、湖南多久没下雨了衡阳的天气如何?
全年气候的基本特点:上半年气温延续近10年来一直偏高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冬季偏暖,而春季气温也一再偏高。上半年气温基本趋势:冬暖且春温高。这种气温特征对冬作物越冬和春作物播种十分有利,同时对人类及各种生物的生活规律产生一定影响,对环境有极大影响,例如:候鸟提前北归、作物过早发芽等。入春后降水较集中,给春收和春插带来一定影响。下半年气候基本趋势: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比较凉爽,雨季结束不明显,与上半年的暖冬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变化的重要表现。
全年平均气温18.2℃(衡东、西渡、祁东—18.6℃(市区,较历年偏高0.3(衡东、西渡、祁东、常宁~0.7℃(衡山。全市年极端最低气温-2.9℃,出现在西渡、衡东(12月26日,当日全市都出现低于0.0℃的极端最低气温,其中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3℃。全市极端最高气温38.7℃,出现在衡东(7月3日,市区极端最高气温为37.7℃(7月3日。全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23(祁东~32(衡山天,北部多于南部。根据气温等级划分标准:2002年度衡山、市区、衡南为偏高年景,其他5站为略高年景。
冬季平均气温8.3℃(衡山~8.9℃(市区、耒阳,比历年偏高1.5(西渡、祁东~1.8℃(衡山、市区、常宁;市区平均气温8.9℃,比历年最暖的1998年冬季(9.9℃低1.0℃,比上年偏高0.5~0.8℃,无冰冻发生。根据气温等级标准:各站均属特高。各月距平:12月为负距平,平均偏低2.1℃;1~2月为正距平,平均分别偏高3.8℃和3.3℃。
春季平均气温18.0(衡山、祁东~18.4℃(市区、耒阳,比历年偏高0.9(衡东、祁东、常宁、耒阳~1.2℃(市区;市区平均气温18.4℃,比历年最高的19年(18.7℃仅低0.3℃。根据气温等级标准:衡山属略低,常宁属特低,其余为偏低。春季全市极端最高气温32.7~34.1℃(耒阳,均出现在5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2.4~2.8℃,出现在3月5日。市区春播育秧期:稳定通过8℃和11℃的日期分别在2月6日和3月7日,较历年分别提前37天和20天;春播天气趋势良好。但4月下旬到5月上旬出现相对低温现象,对早稻的返青有一定的影响。各月距平:3~4月为正距平,平均分别偏高2.9℃和1.2℃;5月为负距平,平均偏低1.1℃。
夏季平均气温27.3(祁东、常宁~27.9℃(衡山,比历年偏低0.3(衡山~1.1℃(常宁。市区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8℃、28.3℃、27.4℃。根据气温等级标准:衡山、西渡、市区、衡南属特高,其余为略高。各月距平:6月为正距平,平均偏高1.3℃,7、8月为负距平,平均分别偏低1.5℃和1.8℃其中8月偏低1.4~2.3℃,市区仅次于1980、1999年,列第3低位。市区7月下旬和8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均创造历史新低。
秋季平均气温18.5(衡东~19.2℃(市区,除衡山偏高0.1℃外,其他比历年偏低0.1(市区~0.5℃(衡东。市区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位23.7℃、19.3℃、14.5℃。根据气温等级标准:衡山属略高、衡东为偏低,其余为略低。秋季全市极端最高气温36.4℃(衡山、衡东,均出现在9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5.8℃(衡南,出现在11月25日。各月距平:9、10月为负距平,平均分别偏低1.3℃和0.4℃,11月为正距平,平均偏高0.8℃。
2004年全市日照总时数为1358(衡阳县—1717(耒阳小时,与历年比较属于正常,上半年局部偏多(耒阳、市区,其他正常,下半年正常,冬季、夏季、秋季均属正常,春季偏多。12~1月间日照偏少,2~5月间日照充足,6~8月间日照偏少,9~11月间又略有偏多,全年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见,并在7月达到高峰值。
①冬季日照。冬季日照总时数173~238小时,与历年比较均属正常。空间分布为南北多中间少,时间分布为前后多中间少。逐月分析,2003年12月中部衡南偏少,南部耒阳偏多,其他地区正常,1月全市均为异常偏少,均偏少6~8成,2月空间分布从北至南呈逐渐增多的梯壮分布,与历年比较都为偏多以上等级,耒阳偏多146.7%,为历史之最。
②春季日照。全市春季日照时数为315~417小时,与历年比较偏多一到五成,空间呈现南北向时多时少。各月分析,春季3个月的日照时数空间均以南北向时多时少间接状分布,3月份较历年都为正距平,偏多在三成以内,4月份偏多3~7成,5月份西渡、衡南、祁东接近常年值,其他都偏多4成以上。春季总体光照充足,对于春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③夏季日照。全市夏季总日照时数为434~561小时,与历年比较除常宁偏多近三成,其他县市都在正常范围内。空间分布呈南北向时多时少态势,时间分布前多后少。逐月分析,6月、7月正常,8月偏少2~3成。
④秋季日照。全市秋季日照时数为384~476小时,与历年比较均属于正常,空间分布不明显,时间分布中间多前后少。逐月分析,较历年,9月份、1月份正常,10月份大致呈南多北少分布态势,南部偏多三到四成,北部正常。
全年降水量总计1550.4(衡东~1770.3(常宁毫米,较历年偏多14%(衡山、衡东~30%(西渡。根据降水等级标准划分:北部属略多,其他为偏多,总体上偏涝。依据雨季开始、结束的气候标准,雨季开始各区都在4月下旬,雨季结束不明显。其中市区雨季开始于4月24日。汛期(4~9月降水量计1003.4(衡东~1225(市区毫米,比历年偏多16%(衡东~49%(市区。前汛期(4~6月降水量计578.8(耒阳~678.2(衡山毫米,比历年偏多5%(耒阳~22%(祁东。后汛期(7~9月降水量计335.3(衡东~563.7(市区毫米,比历年偏多21%(衡东~111%(市区。
冬季降水总计149.0(祁东~203.0(常宁毫米,比历年偏少3%(西渡~16%(衡山,平均偏少10%。雨日计31~40天,平均偏少5.9天,出现冬季干旱。根据降水等级标准划分:全市均属略少。
春季降水总计467.4(耒阳~608.7(市区毫米,比历年衡山、耒阳偏少4%~12%,其他偏多2%(衡东~18%(祁东,平均偏多6%;比上年北部衡东、衡山偏少10%~19%,其他偏多16%(衡南~60%(祁东,平均偏多21%。雨日计48~61天,较历年略偏少。根据降水等级标准划分:衡山、耒阳属略少,其他为略多。5月份全市暴雨总计18站次,其中大暴雨1站次,出现在常宁(5月9日。5月份市区出现3次暴雨,这在历史上尚未出现过。各月距平:3月除常宁偏多7%外,其他偏少3%(祁东~32%(衡东,平均偏少14%;4月南、北部偏少2%(衡山~32%(耒阳,中部偏多9%(西渡、衡南~21%(市区;5月偏多3%(耒阳~52%(祁东。雨日3、4月略多,5月略少。雨季开始后,4月下旬雨水集中;5月上中旬降水较集中,全市出现全区性暴雨3次,造成局部洪涝,5月下旬气温偏高,有利于早稻的返青分蘖。
夏季降水总计476.1(衡东~729.7(耒阳毫米,比历年偏多16%(衡东~86%(耒阳,平均偏多53%;比上年除常宁偏少3%外,其他偏多7%(衡南~73%(市区,平均偏多16%。雨日总计40(衡山~55(常宁天。根据降水等级标准划分:衡东略多,衡山、祁东偏多,其他为特多。各月距平:6月降水偏多0%(西渡、衡南~55%(常宁,平均偏多23%;7月偏多107%(衡山~254%(市区,平均偏多171%;8月西渡偏多107%,衡南偏多26%,耒阳偏多20%,其他偏少12%(市区~66%(衡东,平均偏少5%。雨日6月略多,7、8月偏多。
秋季降水总计269.8(衡南~387.7(常宁毫米,比历年偏多28%(衡南~70%(衡东。根据降水等级标准划分:西渡、衡南偏多,其他为特多。
衡南还有多天气,多久立秋
秋色立秋(autumnbegins: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立秋后热多久视不同地区情况而定有人讲立秋后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凉,那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但白天依然会有3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有时仍会感到闷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9月上旬的白露前后。以上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南多久没下雨了
湖南连续30天已经没有下雨了。全省基本无雨。常宁、衡南、耒阳、祁东、新田、零陵、道县、冷水滩、鼎城区等9县市区10站点已连续无有效降雨日超过30天,其中常宁市荫田站、耒阳市耒阳站、衡南县松柏站达36天。目前,全省暂未发生大面积旱情。
湖南降雨量天气
湖南今年千旱有多厉害?据湖南省气候中心监测显示,7月8日至10月23日20时,全省平均降雨73.7毫米,较常年偏少8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省内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超过30天的县市区数量达76个。
其中冷水滩、常宁、未阳、湘乡、湘潭市区等21个县市区连续无雨日数超过90天,冷水滩最长达111天(7月5日以来。全省平均气温27.3℃,较常年同期偏高2.2℃,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高位。
湖南今年为什么会如此干旱?据湖南天气介绍,今年的干旱并不是仅在湖南一省出现,而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数据显示,7月1日至9月20日,长江流域平均气温27.2°C,较常年同期偏高2.0℃,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
节气简表
季节 月份 节 气 太阳到达黄经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共七十二候 )(附公元月日对照)
春
孟春
立 春 315°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2月3——5日
雨 水 330° 桃始花 仓庚鸣 鹰化为鸠 2月18——20日
仲春
惊 蛰 345°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3月5——7日
春 分 0°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3月20——21日
季春
清 明 15°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 虹始见 4月4——6日
谷 雨 30° 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 4月19——21日
夏
孟夏
立 夏 45°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
小 满 60° 苦菜秀 靡 小暑至 5月20——22日
仲夏
芒 种 75° 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6月5——7日
夏 至 90°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
季夏
小 暑 105° 温风至 蟋蟀居辟 鹰乃学习 7月6——8日
大 暑 120° 腐草化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7月22——24日
秋
孟秋
立 秋 135°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8月7——9日
处 暑 150°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8月22——24日
仲秋
白 露 165°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9月7——9日
秋 分 180° 雷始收声 蛰虫培户 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 露 195° 鸿雁来宾 雀攻大水为蛤 菊有黄花 10月8——9日
霜 降 210°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10月23——24日
冬
孟冬
立 冬 225°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11月7——8日
小 雪 240°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 闭塞而成冬11月22——23日 地气下降
仲冬
大 雪 255° 鴠鸟不鸣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
冬 至 270°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12月21——23日
季冬
小 寒 285° 雁北向 鹊始巢 雉始雊1月5——7日
大 寒 300° 鸡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1月20——21日
节气日期速算法: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节气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英对照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蛰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节气诗歌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灌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利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及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积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冬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联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五)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 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 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 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六)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二十四节气民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节气对联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多,有的还很精彩,例如: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气农谚
另外关于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了很多农谚,比如: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1「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3「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4「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5「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7「雷打秋,冬半收」
8「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9「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10「寒露麦,霜降豆」
11「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12「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13「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谈谈你所知道的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什么指导和预告作用。
读小学的时候,每逢放暑是我最害怕的时候,家里大人怕我出事不让跟小伙伴去河里游泳,外出又太热有中暑的风险,所以三伏天是最没意思的了。
因此每年暑我最盼着的就是秋天来临。因为常听妈妈说“秋风送舒爽,一天凉过一天”,所以我常想,立秋后好日子就来了。但事实上每年熬到立秋节气,发现天气一点都没变,反而是等到9月份开学的时候,真正的暑气才正儿八经的下降了,晚上睡觉开始需要盖被子了,而这个时候,节气已经来到了白露,早上的户外还弥漫着露珠。
现在细细想来,还真是应了那句“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的俗语,毕竟每年立秋的阳历日子比较固定,一般都在8月7日-8月9日之间。像2019年的立秋就在8月8日,三伏天有40天,而今年的中伏有20天,立秋来临时,尚处在中伏天,后面还有末伏;遇到三伏天有30天的年份,立秋也在末伏初期到来。所以每年的立秋节气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就凉快了,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热,这都很自然。
今年的三伏天已经快过去一半了,立秋的日子也越来越近,而今年三伏天结束的日子是8月20日,立秋发生在8月8日,中伏期内。农村老人说“秋后一伏是老虎”,那是很有道理的。不过秋后一伏对于庄稼的生长,营养的供给还是很有好处的,往往秋后一伏比较热的年份,粮食就容易丰收,颗粒长得饱满。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应该分3个阶段,秋天里有6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为一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立秋和处暑这两个节气,称为“孟秋”。立秋后还处在三伏天内,酷热不会消散;处暑本就是“出暑”的含义,这个节气里炎热慢慢离开,但早晚凉爽,白天还比较热。
2、第二个阶段是白露和秋分这两个节气,称为“仲秋”。白露节气是正式告别炎热的时间,这段时间,才真正算得上一天凉过一天,早晨树叶上都是露水,也是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日子;到了秋分,时间已经来到阳历9月底,北方已经开始穿外套出行,南方地区可能从这个时候才正式告别炎热。
3、第三个阶段是寒露和霜降,称为“季秋”,这时候已经来到阳历10月8、9号,人们可能已经需要穿毛衣出行,秋天宣告结束;到了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人们开始迎接冬季到来了。
由此可见,第一个阶段的“孟秋”,也就是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虽然已经进入秋天,但天气依然是炎热的,尤其立秋节气期间,还没有出伏,天气最为炎热。而到了第二阶段的白露节气,天气才正式开始变得凉爽,并且一天凉过一天。
如果说孟秋时的夜晚只是感到舒服,没那么炎热了,那么到了白露,昼夜温差会进一步拉大,夜晚的气温会越来越低,睡觉的时候注意保暖,盖好被子。
不过根据我们每年9月份大学开学军训的经验,其实白露的白天还是很晒的,但与酷暑的热已经不同了,人体至少不会感觉到那么黏黏糊糊,而到了夜晚,气温一下子下降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时间的早晨会在户外树叶上有那么多露珠,就是因为白天的水蒸气会在夜晚凝结成水珠的缘故。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话的道理,立秋之后天气往往还会热上一段时间,也很正常。
(文/阿冰)
今年的天气过分炎热,以至于有好多人做梦都想着赶快进入秋天。季节的脚步不紧不慢,急躁的是人们一颗颗盼望的心。从今天起,还有十天就立秋了,再过四十天就将迎来白露的节气,只有从那时起,气温才能降下来,算真真正正进入凉爽的秋天,正如民间俗语所说的“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今年的立秋是八月八号,立秋时正处于末伏开头 ,所以秋老虎的肆虐肯定非常猖狂,盼着立马凉爽想都甭想。今年的白露是九月八号,是在立秋之后的一个月后。只有进入白露,才能迎来真正的凉爽。因为只有温度降低,才有晶莹剔透的露水生成,否则大地一团火,温度依然不下去。有雨尚好,没雨的话,只有上面烤了下面烤,里面蒸了外面蒸,坐在暑热里继续煎熬吧。
所以,与其盼望立秋,还不如盼望白露呢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战败而退,开始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步步南下,带来降温幅度,此时“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甚至你要添衣衫了。
想想看,事情的转换就是这样,前几日暑气弥漫,过几天已凉意习习,这时正嫌热心烦,过两天恐怕又冻的瑟瑟发抖了。三伏之时,热气最大,走到白露,热气减退,寒气却慢慢长大了。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古人描写白露的诗句,透着着丝丝寒意,是不是与我们此时盼凉的心境一样呢?
昨晚在大街门口坐着乘凉,很多人都抱怨着说:今年的夏季真是草鸡人,让人感觉特别的难熬,这天热的不能用炎热来形容了,空气之中仿佛像是添加了些许什么物料,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粘稠、沉重,闷热的天气就像是人在火里炙烤着,感觉没法活了。东邻嫂子说:算计着还有十天立秋,立秋就不能这么热了,会凉爽了。可是吕大爷听后却笑着说“立秋不到秋,天凉还得白露后”。我听后赶忙问吕大爷这句花是啥意思,难道立秋了还会热吗?
吕大爷笑着说:立秋不到秋,天凉还得白露后,这是一句咱农村流传的俗语老话,都是老辈人经验的积累。别看立秋了,可是热时候还没过完呢,农村还有句老话说“三伏不进秋来到,大热还要在秋后”,意思也就是说,要是这立秋节气是在中伏阶段来到,那么即使立秋节气属于晚立秋,但凉爽的天气并不会真正的来到我们身边,因为这时期还是处在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中伏,这秋老虎的威力也是极其厉害的,今年立秋是在阳历的8月8号,阴历7月初八,正好是处在中伏的末端,应了老辈的话,秋后肯定还会是热上很长一段日子的。要想真正秋高气爽的天气来到,那就得等到处暑过后到了白露节气,那才是秋高气爽的日子。
吕大爷还对我们这样说;虽然立秋之后的天气还会依然的炎热,但在一早一晚的时候刮起的风儿,还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秋的凉意了。 这样的天气是正适合我们农田里面的作物生长。因为我们农田里的农作物处在正值生长旺季期,人们对于高温感到不适,而农田里面的农作物反而是需要有足够的温度才能生长的迅速,不然的话是很难成熟。所以,过去老人讲,立秋后在热上一段时间,那是对作物生长有利的,
最后做为中医的吕大爷还特意提醒我们,无论立秋过后怎么热,立秋后的总体趋势还是逐渐凉爽。与盛夏相比,即便是白天气温再高,立秋后通常在一早一晚也会越来越凉爽,早晚加衣切莫忘记。立秋后 养生 时尤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秋燥,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适当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虽然立秋了,但是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要等到白露之后,天才能真正的凉下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只不过也不至于到白露之后才能觉得凉爽,立秋后只要没有秋老虎,都会明显的感到比夏天的时候凉快多了。
每年立秋之后都会再热几天,这已经成为惯例了,因为其实仔细的想起想一想,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好像只有夏天的时间比较短。从入伏开始,夏天就真正的来到了,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三四十天,入伏在每年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主要是看立秋是在6月份还是7月份。
如果是6月底立秋,那么从入伏开始算,一般就是30天的时间,也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夏天可能还没有热够就立秋了,这个时候即使是立秋了,也不会立马变凉快,还是要再热个一周两周。
其实立秋之后天气炎热,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能不是件好事,谁都怕热,尤其是今年天气热的出奇,都盼望着赶紧立秋能够享受一下清爽的秋天,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希望伏天能够更长一些,立秋晚一些,因为这样的话能够给庄稼更充分的生长时间,种的晚的庄稼也就会长得更好一些。
还有9天就立秋了,大暑是整个夏天最热的一段日子,过了这几天能稍微好点,但总归不是深秋,再凉快也凉快不到哪去,我们山东这边还好些,当然越往北会越凉快一些,像吉林长白山可是避暑的胜地,但是南方可能就比较遭罪了,从早上到晚上一整天都是闷热潮湿,衣服全都贴在了皮肤上。
不过这老话说的也真不错,白露之后很快就是中秋,中秋之后真正的秋天才会到来,不管是热还是凉快,只要庄稼能够长得好,也还算值得。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立秋以后还没有到真正的秋天,天气真正的凉爽下来已经到了白露以后了。立秋和白露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白露是在9月8日,这也就意味着立秋以后还有将近一个月时间天气才会真正的凉爽下来。先抛开具体的分析不讲,笔者先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不同的地方能够表现出秋意的时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北方地区9月以后应该就会感受到天气转冷,南方地区到了十二月份都不一定能够感受到秋意。这句俗语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主要适合在北方一些地区使用,南方地区则相对不太适用。接下来我们围绕“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用。
“立秋不是秋”,立秋指的是天气会逐渐的变冷,这里指的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刻降下来。立秋以后才会到末伏,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个伏天,其整体的气温还是非常高的。曾经就听人说过“秋后一伏是老虎”,意思是说如果秋后还有伏天的话,那气温就会非常的高,仍然要做好防暑降温的相关工作。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立秋以后的气温高一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够让其颗粒长的更加的饱满。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立秋以后气温就开始降低了,其实在立秋以后的三十天内气温还是非常高的。在我们当地立秋的时候就会有晒秋的习俗,人们会把在三伏天里没有晒的衣服统一拿出来晾晒,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下导致衣服发霉。
“天凉白露后”,白露其实才真正意味着气温开始降低了,在这个节气以后就会有露水出现。露水凝结就是气温降低的一种体现,空气中的水份遇到低温以后就会产能凝结现象,其会附着在花草上面。秋天其实大致是可以利用节气分为三个阶段的:一是孟秋,包括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在孟秋这个时间段内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要注意好自己的防暑降温工作,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高温的影响。二是仲秋,包括白露和秋分。在这个阶段气温就会真正的开始降下来,秋意就会慢慢开始出现了,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保暖工作。三是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这一阶段秋意浓浓,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气温就会下降的很厉害,早上起来也会慢慢的开始结霜。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客观的描述了立秋以后的气温变化状况,能够给予我们实际生活很多的指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预测天气变化了,这给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的帮助。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命名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后方法。通过不断的了解学习,我们才能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的更多,才能让它们在新时代散发出新光芒。
还有几天就立秋了,听着空调外机响动的声音,看着屋外灼人的阳光,想着 天凉好个秋 ,不免有些兴奋。但是,村里老人却说,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虽然从时节上来算,立秋之后已经暑去秋来,但是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来。 那么,什么时候算是真正的秋天呢?什么时候除了暑去秋来,还能暑去凉来呢?
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八月八日,农历七月八号,凌晨三点十二分。 之所以可以那么精确,主要是根据24节气的计算方法,我们都知道节气主要根据太阳历,以太阳黄经刻度位置确定,每15°到达一个节气。 大暑是太阳到达黄经120°,立秋也是135°, 所以每年立秋的时间都差不多,在8月7号~9号。但是,因为农历的月亮历与太阳历不同,所以立秋的农历月份有可能在六月或者七月。当然,阴六月和阴七月立秋,对于作物的生长影响不同,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正如前文所述,立秋只是名义秋来,并非实际秋至。 今年立秋的时间,正处于中伏之中,不仅 秋后有一伏 ,而且还是 “一伏半” 。都知道 炎热不过三伏,三伏热不过中伏 ,中伏是最热的阶段,所以想要立秋之后就立刻能够凉爽显然做不到。但是,既然已经立秋,而且立秋计算方法又是根据太阳历来的,气温和季节都和太阳有关。立秋带来早晚凉还是显著的,“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
其实,不仅是立秋的时候,暑气逼人,气温比较高,既然到了处暑,依然还有可能遭遇高温。 从节气的本身含义来看,处暑才是夏天暑热正式结束的时候。至于立秋与处暑之前,属于 争秋夺暑 ,名义已经立秋,实际上暑气还没有消减。“ 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 ,立秋的天气还会决定未来炎热的程度,如果不下雨,还有24天的炎热。有一点欣慰的是,今年是 早立秋,根据“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之后应该比较凉爽。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立秋到来,寓意着季节的更替,但是要想要 天凉好个秋 ,还得等到白露之后。白露也是24节气之一,在处暑之后位于第十五个。白露的含义,就是说晚上天气较冷,已经开始有露珠出现,并且和立秋、处暑的早晚凉不同。“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可以直接表达这个含义,处暑的时候还能用凉水冲洗,白露之后已经不能光身赤膀了。 所以,要想要真的盼来凉爽的天气,立秋只是表面,白露之后才是阴气盛、凉爽至的日子。
综上所述,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用老一辈农民长期的经验,总结出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可以说还是非常准确的。所以,想着立秋之后就能凉快的,再等一等吧,不过早晚凉还是有的。
立秋之后自然还是要再热一段时间的,立秋虽然在节气上来说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天气将逐渐变得凉爽,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有时候立秋后比立秋前还要热,“秋老虎”跟母老虎一样吓人,不过不同的年份,立秋之后的气温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可能立马就凉快的像深秋。
农村老人们会说“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意思是说立秋了,但是真正的秋天并没有到来,一般要想天气凉爽一些,怎么也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今年的立秋还有9天就到来了,是在阳历的8月8日,白露节气是在9月8日,这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说天气一直这么炎热,要热到9月8号,那还是有些夸张的。
不过一般来说,在立秋之后不可能立马就凉快下来,始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就是立秋之后,中午头还是特别的热,跟立秋前没看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早一晚可就凉快多了,白天热的想跳海,晚上凉的要穿外套,这就是我们胶东初秋的日常。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讨论立秋之后会不会依旧炎热,还有一个多周就立秋了,前几天反正是特别的热,但是这一两天有所好转,我们居住在海边还算凉快,海边每天都像下饺子一样,到处都是大人孩子们在游泳乘凉。像很多南方地区,可能就没有我们这么了,还记得5月份的时候去广州,那边已经热得不行了,白天晚上一个温度,没有什么凉热之分,全天都是热热热。
所以说立秋之后是会继续也酷热还是会凉爽一些,这个没办法一刀切的说,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我们胶东这里估计今年立秋不会太热了,因为是早上三点多立秋,老人们都说早上立秋凉飕飕,但愿这个秋天没有秋老虎来袭。
有些老俗话流传下来有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他可以用一两句俏皮的话,就可以明了的,告诉我们节气天气的变化。就像农村俗话“立秋不到秋,天凉白路后”的意思是,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并不是真正到了秋天,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天气会变凉。
立秋后还会很热嘛
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并不是直接到了秋天,就像立冬,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天寒地冻,阿坤刚才查了一下8月8日的天气,相比之下确实温度降了一点,在我们豫北地区最高温度不超过35度,相比三伏天过后的天气,温度确实降了几度,但并不意味着会凉爽。俗话说“立秋之后冷嗖嗖”,立秋这个节气就是从夏季到秋天的过渡季节。
总之立秋过后,大部分地区还是很热,但是它是温度逐渐变凉的开始。 你说呢?
二十四节气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表
查询详细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 立春(2月3-5日交节) 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5月5-7日交节) 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8月7-9日交节) 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10月8-9日交节)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11月7-8日交节)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图: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注:十二星座对应的黄经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现在观测到的星座位置与黄经度已不符。
节气与西方文化中的黄道十二宫有对应的关系。但黄道十二宫是时间段而不是时点。
白羊座对应于春分到谷雨
金牛座对应于谷雨到小满
双子座对应于小满到夏至
巨蟹座对应于夏至到大暑
狮子座对应于大暑到处暑
处女座对应于处暑到秋分
天秤座对应于秋分到霜降
天蝎座对应于霜降到小雪
射手座对应于小雪到冬至
摩羯座对应于冬至到大寒
水瓶座对应于大寒到雨水
双鱼座对应于雨水到春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回归年、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图:回归年、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
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北半球,下同),冬至昼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确立的气。其后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于其他的节气,便以该段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或农业活动而命名,这些节气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气候。由于24节气是根据中国的气候制定的,所以在国外的影响范围只限于同属东亚季风气候的日本、朝鲜及韩国。中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原来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
一、节气谣谚诗歌对联
二、节气分类
三、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四、二十四番花信风
五、各地有关节气的谚语
六、话说二十四节气
--------------------------------------------------------------------------------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诗歌和对联。
一、节气谣谚诗歌对联
1.1、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寒又寒”或“寒更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2、二十四节气歌
(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三、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什么是“三九”? “三九”为什么最冷?
“三九”是指立冬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
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
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
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
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
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
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
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立冬
说到"冬",自然就会联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
立冬时节的我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