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的等级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2.震级怎样确定

3.地震的震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4.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

5.如何查找我国各大城市的地磁参量?

马边天气预报15天查询_马边天气预报

成都历史最高温度突破40℃。

四川省气候中心介绍,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来看,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3日。而目前,离入伏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高温天气就来得又早又猛,这种情况是否正常?

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学东表示,“确实十分少见,具体有待四川省气候中心研判。”而四川省气候中心目前的数据显示,这次持续性高温,实属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0县站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气温。7月6日,成都市15县站均出现高温天气,14县站为历史同期最高,3县站为历史最高,其中简阳高达40.4℃。

四川盆地受大陆高压影响最明显

纵观全国,全国241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7月6日17时的实时气温中,四川已经成功热过吐鲁番,全国最热TOP3全在四川,依次为40.5℃宜宾高县,40.3℃乐山马边和40.3℃成都简阳。而昨日成都最高温出现在简阳,为40.4℃。

四川为何此次能够击败其他城市,成为全国最热?吕学东认为,这全靠青藏高压的影响,“从全国来看,我们四川盆地的大陆高压是最明显的,青藏高压最主要的影响范围都在四川盆地及周边。”

至于高温的原理,吕学东解释说,首先,大陆高压控制下形成下沉气流,大气层从高空到低空,高空气压越低,低空气压越高,气团从高空到低空会被压缩,气温自然就升高了。第二,高压控制下,天气以晴朗少云为主,太阳辐射的增温效果会十分明显。

地震的等级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A类1125 6.5 12.3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大同市,区,南郊区,阳泉市,矿山,郊区,长治市,晋城市,泽州县,朔州市朔城区,山西中介关闭,肖毅市吕梁,运城河津市

II 1035 5.9 11.3太原市清徐县,大同市新荣区,长治市郊区,潞城,襄垣县,晋城市高平市,朔州市地区,怀仁县,山阴县,忻州市忻府区,原平市,吕梁市离石区,汾阳市,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尧都区,侯马,霍州,运城盐湖区永济

三945 5.4 10.4太原市阳曲县大同左云,浑源县,大同县,阳泉市,盂县,平定县,长治县,屯留县,沁源,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全县应朔州市,忻州市定襄县,代县,宁武县,吕梁市交口县,交城县,柳林县,晋中市灵石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齐县,平遥县,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汾西县,吉县,乡县,蒲,隰县,曲沃县,运城临猗县,稷山县,新绛县,新绛县,芮城县

400 855 4.9 9.4娄烦县,太原,大同,阳高县,广灵县,天镇县,长治市平顺县,沁县,武乡县,壶关县,长子县,理县,朔州市右玉县,忻州市灵县繁峙县,神池,五寨县,河曲县,保德,偏关县,岢岚县,静乐县,五台县,房山,吕梁市兴县,岚县,临县,中阳县,石楼县,文水县,晋中市榆社县,临汾市,县,永和县,安泽县,浮山县,运城闻喜,平陆县,垣曲县,夏县,万荣县

震级怎样确定

一、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

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

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

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

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

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

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

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

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TNT)

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

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

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

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

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

衡量地震大小的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

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

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

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

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它的内容大致如下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摘选

烈度

人的感觉

对建筑物影响

其它现象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不稳的器物翻倒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烟囱严重破坏

坐立不稳,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枣墙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多处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枣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裂出现,拱桥破坏,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十一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拱桥毁坏。

十二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7、地震烈度的划分有什么用处?

答:烈度的用处,除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

面,那就是根据活动构造带的特点和历史上地震活动的情况,对地震区域进行烈度划分,以

供计算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编成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危

险区划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一个地区内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如能搞得比较清

楚,就可能对地震区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利的

根据。避免或减少地震时的损失。

8、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他于公元132年发

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枣候风地动仪。曾记录了公元138年3月1日发生在

离现今河南洛阳千里之外的甘肃陇西地震。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

的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

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

9、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

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

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

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

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

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11、世界上哪些地方的地震多?

答: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地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

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

发生于这一带。这些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76%。

二是喜马拉雅枣地中海地震带。包括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

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一带,地震很多也很强烈,它们释放出来

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22%。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

12、我国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并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划

分,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如图示),它们分别是:一、郯城枣庐江带,即从安

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2、燕山带。3、山西带。4、渭河平原带。5、银川带。6、

六盘山带。7、滇东带。8、西藏察隅带。10、东南沿海带。11、河北平原带。12、河西走廊

带。13、天水枣兰州带。14、武都枣马边带。15、康定枣甘孜带。16、安宁河谷带。17、腾

冲枣澜沧带。18、台湾西部带。19、台湾东部带。20、滇西带。21、塔里木南缘带。22、南

天山带。23、北天山带。

13、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性?

答: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

地震活动周期包含平静和活跃两个阶段。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

短是不同的。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台湾除外),东部一个周期大约300年

左右,西部为100枣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总的看来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较短,板块

内部地震活动周期较长。在一个地震周期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时间更短的周期,我们称为地

震幕,是否还有更长的周期,由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太短,目前尚难确定。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地震带为迁移单元,在几百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华北地震区1484-1732年强震主要发

生在山西带上,而1815-16年强震由西向东迁移到华北平原地震带上);此外还有地震沿

纬度作更长距离的迁移。

地震活动有规律地迁移仅仅是地震活动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活动没有显示出规则

的迁移过程。

15、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怎样划分的?

答: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

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

叫地方震。15年2月4日辽宁海域、营口一带发生的7.3级地震,对于辽南金县地震观测站

算地方震,对于北京地震观测站算近震,而对于新疆地震观测站就算远震了。这是指同一地

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于同一个地震台站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样的。

16、为什么地震海啸对有些地方威胁大?

答:因为象日本、智利这种地方,本身就是容易发生地震海啸的场所,距离近,当然受到的

威胁就大,特别是它们濒临着很深的海沟,离陆地不远的地方海水就已很深,海啸可以在还

保持着很大的能量时就扑上岸。如果岸边有宽阔的大陆架就不一样,这时海浪在前进的路

上,会因与海底磨擦而失去不少能量,海边的岛屿、暗礁也起着防波堤的作用。等到它冲到

岸边时已成强弩之末,不能造成什么危害了。我国沿海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尽管1960年智利

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很大,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对我国却没有什么影

响。

17、火山活动是怎样造成地震的?

答:世界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人们称这种地震为火山地震。它约占地震总量的

7%。

火山爆发就象在地下进行爆破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规模间或也有大的。因为有的

火山爆发所拥有的能量,和一次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差不多,甚至超过,它所能造成的震动

也是不小的。如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产生的震动则相

当于一个6.7级地震。

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因为在火山爆发前,大量岩浆已在那里的地壳中聚集膨胀,既

可以使岩层产生新的断裂,又可以促使那些原有的断裂再次发生变动,所以一般都有地震发

生。当然地震也就成了火山快要爆发的信号。在火山爆发后,大量岩浆迅速喷出地表,地下

深处的岩浆来不及补充,于是留下空间,那里的岩层就会塌陷,产生断裂,造成一些规模很

小的地震。

18、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答:一般来说,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如下:(1)5.0-5.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六度,其

面积小于500平方公里。(2)5.5-5.9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七度,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公

里;六度区面积也只有数百平方公里。(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其面积几

十平方公里;七度区不超过200平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度为七度,则与5.5-

5.9级地震结果相同。(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为八度,结果与6.0-6.4级地震一样;另

一半为九度,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八度区不超过500平方公里,七度区则在1500平方公里

以内。

19、一次中强地震能造成多大的人员伤亡?

答:统计表明,一次中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大概如下:(1)5.0-5.9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者

占24%。而仅引起人员死亡的地震更少,只占11.5%。一次5级多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为117人,

而死亡29人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夜间。

(2)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而只有人员死亡仅占35%,一次地震死亡人

数最多为600人。

20、一次5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一次5级左右(4.6?/FONT>5.4级)地震震中烈度以六度为主,对建筑物的破坏为:Ⅰ类

房屋许多损坏,少数破坏,个别倾倒。Ⅱ、Ⅲ类房屋许多轻微损坏。Ⅳ类房屋损坏。牌坊及

砖、石塔和院墙有轻微破坏。

〔注〕

(1)房屋类型

Ⅰ类:简陋棚舍,土坯、卵、毛石砌垒,顶一类粗制房屋。

Ⅱ类:一般夯土或坯、卵、毛石砌筑的低级施工的民房和老朽木架房屋。

Ⅲ类:木架建筑(如宫、庙、城楼等)及新式砖石房屋。

(2)一般建筑物破坏程度

轻微损坏:灰泥散落,墙壁表面有细小裂纹或小块剥落,偶有安置不牢的附着物滑落。

损坏:墙体有小裂缝,接合处裂缝大些,个别有局部崩塌;木架偶有点拨榫,烟囱顶部扭

伤。

破坏:墙体大缝,个别部分倒塌,木架拨榫,柱脚移动,部分屋顶破坏,烟囱倒下。

倾倒:建筑物的全部或大部墙壁楼板和屋顶倒塌,或屋顶移动,墙变形、倒塌,木架显著歪

斜,构件折断。

(3)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墙)房屋的破坏等级。

基本完好:框架柱、梁基本完好,个别墙体或局部有细小裂缝。不经修理,仍可使用。

轻微损坏:个别框架柱、梁轻微裂缝,部分墙体明显裂缝;出屋面小建筑明显损坏,稍加修

理即可使用。

中等破坏:部分框架柱轻微裂缝或个别柱明显裂缝;个别墙体严重裂缝或局部酥碎,经大修

后可继续使用。

严重破坏:部分框架柱、主筋压屈,混凝土酥碎、崩落,部分楼层倒塌,不易修复。

倒塌:房屋框架残留部分不足50%,必须重建。

21、一次6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5.5?/FONT>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为主,建筑物破坏现象为:Ⅰ类房屋大多数损

坏,少数倾倒。Ⅱ类房屋多数损坏,少数破坏。Ⅲ类房屋大多数轻微损坏,许多损坏。不很

坚固的院墙少数破坏,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砖石砌塔和工厂烟囱可能损坏。

6.0-6.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为主,对建筑物造成如下破坏: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

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Ⅲ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破坏(可能有倾倒的)。院墙

破坏,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转或倒下。个别地下管道接口处遭到破坏。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地基类别、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诸多因素的差别,

目前对一个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会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借鉴,因

此,据15年辽宁海域7.3级地震时,营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

本完好占50%,轻微损坏占17%,中等破坏占33%。

22、一次7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6.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虑,建筑物遭到的破坏为:Ⅰ类房

屋大多数倾倒。Ⅱ类房屋许多倾倒。Ⅲ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院墙大部倾倒,较坚固

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厂烟囱多破坏甚至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为九度,个别可达十度。九度的破坏如上述。十度对建筑物破

坏很大,Ⅲ类房屋许多倾倒。铁轨轻度弯曲,地下管道破裂。

23、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是哪次地震?

答: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的8.5级

大地震,震中烈度为十二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5°,东经105.7°。这次地

震波及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

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

24、为什么要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答:地震,地震预报及其防灾减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当前对地震这种现象在社会舆论中

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目前在科学技术上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公众尚很难理解地

震预报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将震后总结误认为震前预报或将内部争论意见流传到社会上

去引起社会混乱;绝大多数公众或部分领导部门尚不知道震前、震时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

对防震减灾作出贡献。而目前有关地震书刊大多都是专业性很强、公众很难理解的专家语言

和概念。因此,要想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

取正确的社会行动,就必须大力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以使掌握了地震知识的

民众,及时识别宏观异常并及时报告;增强地震监测能力和抗御地震的自觉性;同时由于有

了地震知识,可使广大民众增强对地震谣言、误传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大大地减少无震损

失;另一方面,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使各级领导者既懂得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又掌握

一定的地震对策知识,这样就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

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

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行列,促进地震科技发展。因此,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一项带

有战略性的、经常性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25、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26、广东省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

答: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

27、自有记载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哪里?

答: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为6.1级。

2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

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6.1和6.2级地

震。

29、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遥测台网分别在哪里?

答:1930年我国第一个自建地震台枣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

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

30、地震有前兆吗?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

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

(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

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

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

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3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答: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

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

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2、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

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

肚朝天,甚至死亡。

33、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答: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

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

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

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34、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

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35、什么叫做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测?

答:(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

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4)临震预报,是指对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5)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

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

36、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

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

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7、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答: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

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

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

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38、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哪次?

答: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

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39、为什么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

答: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

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亲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且广泛听取地震学家和各方面

专家的意见,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

报的里程碑。

40、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

答:(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

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

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

时、某区、某村或几点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

言或误传。

地震的震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一、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

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

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

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

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

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

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

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

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TNT)

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

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

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

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

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

衡量地震大小的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

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

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

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

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它的内容大致如下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摘选

烈度

人的感觉

对建筑物影响

其它现象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不稳的器物翻倒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烟囱严重破坏

坐立不稳,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枣墙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多处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枣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裂出现,拱桥破坏,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十一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拱桥毁坏。

十二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7、地震烈度的划分有什么用处?

答:烈度的用处,除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

面,那就是根据活动构造带的特点和历史上地震活动的情况,对地震区域进行烈度划分,以

供计算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编成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危

险区划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一个地区内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如能搞得比较清

楚,就可能对地震区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利的

根据。避免或减少地震时的损失。

8、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他于公元132年发

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枣候风地动仪。曾记录了公元138年3月1日发生在

离现今河南洛阳千里之外的甘肃陇西地震。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

的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

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

9、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

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

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

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

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

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11、世界上哪些地方的地震多?

答: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地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

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

发生于这一带。这些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76%。

二是喜马拉雅枣地中海地震带。包括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

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一带,地震很多也很强烈,它们释放出来

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22%。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

12、我国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并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划

分,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如图示),它们分别是:一、郯城枣庐江带,即从安

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2、燕山带。3、山西带。4、渭河平原带。5、银川带。6、

六盘山带。7、滇东带。8、西藏察隅带。10、东南沿海带。11、河北平原带。12、河西走廊

带。13、天水枣兰州带。14、武都枣马边带。15、康定枣甘孜带。16、安宁河谷带。17、腾

冲枣澜沧带。18、台湾西部带。19、台湾东部带。20、滇西带。21、塔里木南缘带。22、南

天山带。23、北天山带。

13、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性?

答: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

地震活动周期包含平静和活跃两个阶段。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

短是不同的。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台湾除外),东部一个周期大约300年

左右,西部为100枣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总的看来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较短,板块

内部地震活动周期较长。在一个地震周期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时间更短的周期,我们称为地

震幕,是否还有更长的周期,由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太短,目前尚难确定。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地震带为迁移单元,在几百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华北地震区1484-1732年强震主要发

生在山西带上,而1815-16年强震由西向东迁移到华北平原地震带上);此外还有地震沿

纬度作更长距离的迁移。

地震活动有规律地迁移仅仅是地震活动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活动没有显示出规则

的迁移过程。

15、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怎样划分的?

答: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

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

叫地方震。15年2月4日辽宁海域、营口一带发生的7.3级地震,对于辽南金县地震观测站

算地方震,对于北京地震观测站算近震,而对于新疆地震观测站就算远震了。这是指同一地

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于同一个地震台站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样的。

16、为什么地震海啸对有些地方威胁大?

答:因为象日本、智利这种地方,本身就是容易发生地震海啸的场所,距离近,当然受到的

威胁就大,特别是它们濒临着很深的海沟,离陆地不远的地方海水就已很深,海啸可以在还

保持着很大的能量时就扑上岸。如果岸边有宽阔的大陆架就不一样,这时海浪在前进的路

上,会因与海底磨擦而失去不少能量,海边的岛屿、暗礁也起着防波堤的作用。等到它冲到

岸边时已成强弩之末,不能造成什么危害了。我国沿海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尽管1960年智利

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很大,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对我国却没有什么影

响。

17、火山活动是怎样造成地震的?

答:世界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人们称这种地震为火山地震。它约占地震总量的

7%。

火山爆发就象在地下进行爆破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规模间或也有大的。因为有的

火山爆发所拥有的能量,和一次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差不多,甚至超过,它所能造成的震动

也是不小的。如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产生的震动则相

当于一个6.7级地震。

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因为在火山爆发前,大量岩浆已在那里的地壳中聚集膨胀,既

可以使岩层产生新的断裂,又可以促使那些原有的断裂再次发生变动,所以一般都有地震发

生。当然地震也就成了火山快要爆发的信号。在火山爆发后,大量岩浆迅速喷出地表,地下

深处的岩浆来不及补充,于是留下空间,那里的岩层就会塌陷,产生断裂,造成一些规模很

小的地震。

18、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答:一般来说,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如下:(1)5.0-5.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六度,其

面积小于500平方公里。(2)5.5-5.9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七度,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公

里;六度区面积也只有数百平方公里。(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其面积几

十平方公里;七度区不超过200平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度为七度,则与5.5-

5.9级地震结果相同。(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为八度,结果与6.0-6.4级地震一样;另

一半为九度,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八度区不超过500平方公里,七度区则在1500平方公里

以内。

19、一次中强地震能造成多大的人员伤亡?

答:统计表明,一次中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大概如下:(1)5.0-5.9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者

占24%。而仅引起人员死亡的地震更少,只占11.5%。一次5级多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为117人,

而死亡29人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夜间。

(2)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而只有人员死亡仅占35%,一次地震死亡人

数最多为600人。

20、一次5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一次5级左右(4.6?/FONT>5.4级)地震震中烈度以六度为主,对建筑物的破坏为:Ⅰ类

房屋许多损坏,少数破坏,个别倾倒。Ⅱ、Ⅲ类房屋许多轻微损坏。Ⅳ类房屋损坏。牌坊及

砖、石塔和院墙有轻微破坏。

〔注〕

(1)房屋类型

Ⅰ类:简陋棚舍,土坯、卵、毛石砌垒,顶一类粗制房屋。

Ⅱ类:一般夯土或坯、卵、毛石砌筑的低级施工的民房和老朽木架房屋。

Ⅲ类:木架建筑(如宫、庙、城楼等)及新式砖石房屋。

(2)一般建筑物破坏程度

轻微损坏:灰泥散落,墙壁表面有细小裂纹或小块剥落,偶有安置不牢的附着物滑落。

损坏:墙体有小裂缝,接合处裂缝大些,个别有局部崩塌;木架偶有点拨榫,烟囱顶部扭

伤。

破坏:墙体大缝,个别部分倒塌,木架拨榫,柱脚移动,部分屋顶破坏,烟囱倒下。

倾倒:建筑物的全部或大部墙壁楼板和屋顶倒塌,或屋顶移动,墙变形、倒塌,木架显著歪

斜,构件折断。

(3)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墙)房屋的破坏等级。

基本完好:框架柱、梁基本完好,个别墙体或局部有细小裂缝。不经修理,仍可使用。

轻微损坏:个别框架柱、梁轻微裂缝,部分墙体明显裂缝;出屋面小建筑明显损坏,稍加修

理即可使用。

中等破坏:部分框架柱轻微裂缝或个别柱明显裂缝;个别墙体严重裂缝或局部酥碎,经大修

后可继续使用。

严重破坏:部分框架柱、主筋压屈,混凝土酥碎、崩落,部分楼层倒塌,不易修复。

倒塌:房屋框架残留部分不足50%,必须重建。

21、一次6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5.5?/FONT>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为主,建筑物破坏现象为:Ⅰ类房屋大多数损

坏,少数倾倒。Ⅱ类房屋多数损坏,少数破坏。Ⅲ类房屋大多数轻微损坏,许多损坏。不很

坚固的院墙少数破坏,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砖石砌塔和工厂烟囱可能损坏。

6.0-6.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为主,对建筑物造成如下破坏: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

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Ⅲ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破坏(可能有倾倒的)。院墙

破坏,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转或倒下。个别地下管道接口处遭到破坏。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地基类别、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诸多因素的差别,

目前对一个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会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借鉴,因

此,据15年辽宁海域7.3级地震时,营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

本完好占50%,轻微损坏占17%,中等破坏占33%。

22、一次7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6.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虑,建筑物遭到的破坏为:Ⅰ类房

屋大多数倾倒。Ⅱ类房屋许多倾倒。Ⅲ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院墙大部倾倒,较坚固

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厂烟囱多破坏甚至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为九度,个别可达十度。九度的破坏如上述。十度对建筑物破

坏很大,Ⅲ类房屋许多倾倒。铁轨轻度弯曲,地下管道破裂。

23、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是哪次地震?

答: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的8.5级

大地震,震中烈度为十二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5°,东经105.7°。这次地

震波及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

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

24、为什么要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答:地震,地震预报及其防灾减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当前对地震这种现象在社会舆论中

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目前在科学技术上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公众尚很难理解地

震预报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将震后总结误认为震前预报或将内部争论意见流传到社会上

去引起社会混乱;绝大多数公众或部分领导部门尚不知道震前、震时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

对防震减灾作出贡献。而目前有关地震书刊大多都是专业性很强、公众很难理解的专家语言

和概念。因此,要想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

取正确的社会行动,就必须大力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以使掌握了地震知识的

民众,及时识别宏观异常并及时报告;增强地震监测能力和抗御地震的自觉性;同时由于有

了地震知识,可使广大民众增强对地震谣言、误传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大大地减少无震损

失;另一方面,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使各级领导者既懂得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又掌握

一定的地震对策知识,这样就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

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

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行列,促进地震科技发展。因此,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一项带

有战略性的、经常性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25、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26、广东省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

答: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

27、自有记载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哪里?

答: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为6.1级。

2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

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6.1和6.2级地

震。

29、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遥测台网分别在哪里?

答:1930年我国第一个自建地震台枣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

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

30、地震有前兆吗?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

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

(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

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

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

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3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答: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

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

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2、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

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

肚朝天,甚至死亡。

33、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答: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

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

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

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34、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

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35、什么叫做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测?

答:(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

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4)临震预报,是指对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5)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

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

36、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

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

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7、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答: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

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

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

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38、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哪次?

答: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

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39、为什么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

答: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

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亲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且广泛听取地震学家和各方面

专家的意见,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

报的里程碑。

40、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

答:(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

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

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

时、某区、某村或几点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

言或误传。

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

一、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

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

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

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

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

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

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

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

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TNT)

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

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

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

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

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

衡量地震大小的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

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

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

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

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它的内容大致如下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摘选

烈度

人的感觉

对建筑物影响

其它现象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不稳的器物翻倒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烟囱严重破坏

坐立不稳,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枣墙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多处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枣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裂出现,拱桥破坏,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十一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拱桥毁坏。

十二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7、地震烈度的划分有什么用处?

答:烈度的用处,除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

面,那就是根据活动构造带的特点和历史上地震活动的情况,对地震区域进行烈度划分,以

供计算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编成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危

险区划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一个地区内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如能搞得比较清

楚,就可能对地震区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利的

根据。避免或减少地震时的损失。

8、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他于公元132年发

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枣候风地动仪。曾记录了公元138年3月1日发生在

离现今河南洛阳千里之外的甘肃陇西地震。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

的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

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

9、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

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

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

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

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

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11、世界上哪些地方的地震多?

答: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地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

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

发生于这一带。这些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76%。

二是喜马拉雅枣地中海地震带。包括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

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一带,地震很多也很强烈,它们释放出来

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22%。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

12、我国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并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划

分,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如图示),它们分别是:一、郯城枣庐江带,即从安

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2、燕山带。3、山西带。4、渭河平原带。5、银川带。6、

六盘山带。7、滇东带。8、西藏察隅带。10、东南沿海带。11、河北平原带。12、河西走廊

带。13、天水枣兰州带。14、武都枣马边带。15、康定枣甘孜带。16、安宁河谷带。17、腾

冲枣澜沧带。18、台湾西部带。19、台湾东部带。20、滇西带。21、塔里木南缘带。22、南

天山带。23、北天山带。

13、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性?

答: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

地震活动周期包含平静和活跃两个阶段。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

短是不同的。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台湾除外),东部一个周期大约300年

左右,西部为100枣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总的看来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较短,板块

内部地震活动周期较长。在一个地震周期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时间更短的周期,我们称为地

震幕,是否还有更长的周期,由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太短,目前尚难确定。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地震带为迁移单元,在几百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华北地震区1484-1732年强震主要发

生在山西带上,而1815-16年强震由西向东迁移到华北平原地震带上);此外还有地震沿

纬度作更长距离的迁移。

地震活动有规律地迁移仅仅是地震活动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活动没有显示出规则

的迁移过程。

15、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怎样划分的?

答: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

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

叫地方震。15年2月4日辽宁海域、营口一带发生的7.3级地震,对于辽南金县地震观测站

算地方震,对于北京地震观测站算近震,而对于新疆地震观测站就算远震了。这是指同一地

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于同一个地震台站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样的。

16、为什么地震海啸对有些地方威胁大?

答:因为象日本、智利这种地方,本身就是容易发生地震海啸的场所,距离近,当然受到的

威胁就大,特别是它们濒临着很深的海沟,离陆地不远的地方海水就已很深,海啸可以在还

保持着很大的能量时就扑上岸。如果岸边有宽阔的大陆架就不一样,这时海浪在前进的路

上,会因与海底磨擦而失去不少能量,海边的岛屿、暗礁也起着防波堤的作用。等到它冲到

岸边时已成强弩之末,不能造成什么危害了。我国沿海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尽管1960年智利

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很大,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对我国却没有什么影

响。

17、火山活动是怎样造成地震的?

答:世界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人们称这种地震为火山地震。它约占地震总量的

7%。

火山爆发就象在地下进行爆破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规模间或也有大的。因为有的

火山爆发所拥有的能量,和一次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差不多,甚至超过,它所能造成的震动

也是不小的。如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产生的震动则相

当于一个6.7级地震。

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因为在火山爆发前,大量岩浆已在那里的地壳中聚集膨胀,既

可以使岩层产生新的断裂,又可以促使那些原有的断裂再次发生变动,所以一般都有地震发

生。当然地震也就成了火山快要爆发的信号。在火山爆发后,大量岩浆迅速喷出地表,地下

深处的岩浆来不及补充,于是留下空间,那里的岩层就会塌陷,产生断裂,造成一些规模很

小的地震。

18、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答:一般来说,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如下:(1)5.0-5.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六度,其

面积小于500平方公里。(2)5.5-5.9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七度,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公

里;六度区面积也只有数百平方公里。(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其面积几

十平方公里;七度区不超过200平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度为七度,则与5.5-

5.9级地震结果相同。(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为八度,结果与6.0-6.4级地震一样;另

一半为九度,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八度区不超过500平方公里,七度区则在1500平方公里

以内。

19、一次中强地震能造成多大的人员伤亡?

答:统计表明,一次中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大概如下:(1)5.0-5.9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者

占24%。而仅引起人员死亡的地震更少,只占11.5%。一次5级多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为117人,

而死亡29人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夜间。

(2)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而只有人员死亡仅占35%,一次地震死亡人

数最多为600人。

20、一次5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一次5级左右(4.6?/FONT>5.4级)地震震中烈度以六度为主,对建筑物的破坏为:Ⅰ类

房屋许多损坏,少数破坏,个别倾倒。Ⅱ、Ⅲ类房屋许多轻微损坏。Ⅳ类房屋损坏。牌坊及

砖、石塔和院墙有轻微破坏。

〔注〕

(1)房屋类型

Ⅰ类:简陋棚舍,土坯、卵、毛石砌垒,顶一类粗制房屋。

Ⅱ类:一般夯土或坯、卵、毛石砌筑的低级施工的民房和老朽木架房屋。

Ⅲ类:木架建筑(如宫、庙、城楼等)及新式砖石房屋。

(2)一般建筑物破坏程度

轻微损坏:灰泥散落,墙壁表面有细小裂纹或小块剥落,偶有安置不牢的附着物滑落。

损坏:墙体有小裂缝,接合处裂缝大些,个别有局部崩塌;木架偶有点拨榫,烟囱顶部扭

伤。

破坏:墙体大缝,个别部分倒塌,木架拨榫,柱脚移动,部分屋顶破坏,烟囱倒下。

倾倒:建筑物的全部或大部墙壁楼板和屋顶倒塌,或屋顶移动,墙变形、倒塌,木架显著歪

斜,构件折断。

(3)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墙)房屋的破坏等级。

基本完好:框架柱、梁基本完好,个别墙体或局部有细小裂缝。不经修理,仍可使用。

轻微损坏:个别框架柱、梁轻微裂缝,部分墙体明显裂缝;出屋面小建筑明显损坏,稍加修

理即可使用。

中等破坏:部分框架柱轻微裂缝或个别柱明显裂缝;个别墙体严重裂缝或局部酥碎,经大修

后可继续使用。

严重破坏:部分框架柱、主筋压屈,混凝土酥碎、崩落,部分楼层倒塌,不易修复。

倒塌:房屋框架残留部分不足50%,必须重建。

21、一次6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5.5?/FONT>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为主,建筑物破坏现象为:Ⅰ类房屋大多数损

坏,少数倾倒。Ⅱ类房屋多数损坏,少数破坏。Ⅲ类房屋大多数轻微损坏,许多损坏。不很

坚固的院墙少数破坏,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砖石砌塔和工厂烟囱可能损坏。

6.0-6.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为主,对建筑物造成如下破坏: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

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Ⅲ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破坏(可能有倾倒的)。院墙

破坏,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转或倒下。个别地下管道接口处遭到破坏。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地基类别、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诸多因素的差别,

目前对一个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会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借鉴,因

此,据15年辽宁海域7.3级地震时,营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

本完好占50%,轻微损坏占17%,中等破坏占33%。

22、一次7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6.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虑,建筑物遭到的破坏为:Ⅰ类房

屋大多数倾倒。Ⅱ类房屋许多倾倒。Ⅲ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院墙大部倾倒,较坚固

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厂烟囱多破坏甚至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为九度,个别可达十度。九度的破坏如上述。十度对建筑物破

坏很大,Ⅲ类房屋许多倾倒。铁轨轻度弯曲,地下管道破裂。

23、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是哪次地震?

答: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的8.5级

大地震,震中烈度为十二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5°,东经105.7°。这次地

震波及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

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

24、为什么要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答:地震,地震预报及其防灾减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当前对地震这种现象在社会舆论中

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目前在科学技术上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公众尚很难理解地

震预报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将震后总结误认为震前预报或将内部争论意见流传到社会上

去引起社会混乱;绝大多数公众或部分领导部门尚不知道震前、震时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

对防震减灾作出贡献。而目前有关地震书刊大多都是专业性很强、公众很难理解的专家语言

和概念。因此,要想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

取正确的社会行动,就必须大力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以使掌握了地震知识的

民众,及时识别宏观异常并及时报告;增强地震监测能力和抗御地震的自觉性;同时由于有

了地震知识,可使广大民众增强对地震谣言、误传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大大地减少无震损

失;另一方面,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使各级领导者既懂得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又掌握

一定的地震对策知识,这样就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

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

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行列,促进地震科技发展。因此,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一项带

有战略性的、经常性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25、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26、广东省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

答: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

27、自有记载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哪里?

答: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为6.1级。

2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

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6.1和6.2级地

震。

29、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遥测台网分别在哪里?

答:1930年我国第一个自建地震台枣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

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

30、地震有前兆吗?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

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

(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

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

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

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3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答: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

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

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2、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

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

肚朝天,甚至死亡。

33、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答: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

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

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

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34、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

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35、什么叫做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测?

答:(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

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4)临震预报,是指对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5)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

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

36、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

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

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7、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答: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

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

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

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38、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哪次?

答: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

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39、为什么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

答: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

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亲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且广泛听取地震学家和各方面

专家的意见,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

报的里程碑。

40、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

答:(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

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

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

时、某区、某村或几点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

言或误传。

如何查找我国各大城市的地磁参量?

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

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日记可以记录我们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二年级的孩子都需要写日记,想要写好日记并不简单。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下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1

小学二年级语文写日记方法1

一、写日记步骤

1、先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有的还要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2、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转行要顶格。正文一般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有时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来写。不管用什么形式来写,都要正确反映当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反映这一天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日记的内容要真实。诚实,是一种美德,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不要说话。

3、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写成千字,短的可以只写一两句话。这要看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如果要详细地记下一件事,既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又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那篇幅就要长些。

如果要记的是自己从书本上看到的或从人家那里听到的一个知识,只要写下这个知识的要点,那篇幅就可以短些。总之,只要把该记的写清楚就可以了,可短的不要勉强拉长,可长的不要硬缩短。

二、内容

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无所不包。选材也很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形式长短不论,记人、记事、议论、抒情均可。

三、要求

日记的第一行,要写清年、月、日,还要写上星期几和天气情况(晴、阴、雨、雪、风等)。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

有选择地记。每天发生的许多事,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记入日记,选记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值得记的事就可以了。 必须真实。事情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感想必须是真情实感。对所见之事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要实事求是。 日记最好是当天的,不要补记。

四、方法

1、仔细观察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要想写得详细、具体、完整,需要花时间仔细地观察。比如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从几个方面着笔,①玩具怎么来的 ②它的外表是什么样的 ③这个玩具怎么玩 ④平时总是和谁一起玩 ⑤你是否喜欢它,为什么。这样就能把一个物品写得很详细、很明白。日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但是不注意观察,也会视而不见。因此,平时要细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所做的。

2、从生活中寻找日记素材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很少,大多是一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情。对学生而言,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不外乎是上课、写作业、课间等等,可是,当你学到了新知识,答对了一道题,学会了一种新玩法,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一定会很激动、很兴奋,在脑海里一定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些不正是非常精彩的日记材料吗?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日记。

3、剪贴

将报刊上的文章或、自己喜爱的邮票、照片等贴在日记本上,在旁边写上说明或感想,这种作法有助于提高写日记的兴趣。

4、写兴趣和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的喜欢弹琴、跳舞,有的喜欢打球、看书,有的喜欢旅游、饲养小动物……写喜欢的东西和喜欢做的事就不愁日记没有内容了。

5、摘录

如果觉得实在没什么可记的,就把学习中看到或读到的名人格言、座右铭或写人物、写景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等摘录下来,以备今后写作文而用。

6、写心得

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优缺点等等一些进步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另外,在读书之后,还可以写写读书心得。

小学二年级语文写日记方法2

一、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不要有框框。

有一些同学认为:“写日记,要检查一天的言行,总结一天的思想。”这话有道理,但不完全。

一天结束了,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什么做对了,什么做得不对,把这些记在日记里,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无疑是有帮助的。

但是,生活太丰富了,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把写日记限定在检查言行、总结思想这个框框里,就太狭窄了,所以思想应当活跃一点。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就可以写;凡是自己做的、玩儿的、吃的,觉得有意思也可以写。有一些“悄悄话”,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就和日记谈谈吧!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还可以把写日记和学习结合起来。看了一篇文章,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报纸上的谚语格言,发人深思,抄在日记本上;一个成语故事,一个科学数据,对学习有帮助,也把它们记在日记本上。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在日记里记录科技活动的情况,也是很有趣的。

一架遥控歼击机是怎样诞生的?一只小白兔是怎样长大的?天气预报怎样才能准确?如果每天都记一点新学到的知识,那么你的日记便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日知录”了。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该摄下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

二、形式要活泼,方法不拘一格。

一些同学写日记,形成了一个公式,先写所见所闻,再写看法和感想,最后联系自己表决心。千篇一律,像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这很不好,写法要因事而异。

两个同学,在激烈地争辩,把这个场面写下来,就是一段对话描写;针对班里的不良现象,在日记本上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把看到的一件小事,有头有尾地写出来,就是一篇记叙文;半导体收音机装好了,写一个使用说明,就是一篇说明文;看完**写一点感想,就是一则随笔。

有时,也不一定非要成文,一个片断,三言两语的思想火花,也未尝不可。总之,写日记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三、写日记,要写得集中。

日记,最忌讳写流水账。起床、吃饭、上学,然后是第一节语文、第二节数学、第三节物理、第四节外语,直到晚上睡觉,一一记录。这样的日记,第一,对提高认识能力没有帮助;第二,对积累知识无益;第三,对提高写作能力好处不大。且不说浪费了很多时间,还养成了一种不动脑筋、思想呆板的毛病。流水账式的日记记不得!

每天晚上,做完功课,打开日记,先不要动笔,回顾一下一天的生活。这时,白天的情景象演戏一样,一幕幕、一场场在脑海里闪过,就把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那一场抓。

小学二年级语文写日记方法3

第一、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兴趣是决定爱写日记的条件,使学生写得轻松、乐于去写,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写日记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

我首先找来一些反映小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日记范文读给学生听,给他们讲解日记的格式,并让学生抄一些简短的日记,从中找到写日记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写日记并不难,只要留心观察生活,是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只要是你记得的,高兴的不高兴的,随意写,愿意写的就写。

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创造,点燃了学生写日记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经历或感兴趣的事说写一写,不会写的字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第二、就是带领孩子们读书。

通过“书香班级”的创建,我引领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包括传统经典书籍、国内外经典童话、寓言故事等。这些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了孩子们的'智慧,无形中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在去年的“中华杯”作文大赛中,我们班的彭山鹏荣获全国一等奖,我们班成为全校惟一的最低年级的获奖者。现在,只要是空闲时间,孩子们总会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起来,有的还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呢。

第三,在识字、阅读教学中,为写话积累素材。

初入学时,孩子识字不多,我就在教学中结合画面,鼓励孩子口头组词,先建立词语的概念,后来学习句、段,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画词,再扩词,最好说成语,然后用词说一句话。

例如:在教学《雷雨》中的“雨”字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口头组词,学生通过观察和组词建立了词语的概念,为说一句通顺连贯的话打下了基础。

再如二年级教“严”字时,学生先在文中画词语“庄严”,然后扩词“严格、严肃、严厉”,并且选一个最喜爱的词语试着说一句话,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孩子们积累词汇的积极性,用词的准确性,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为写话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以读为基础,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读,做到读思结合,读说结合,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回答问题要完整,积累优美词句,练习造句。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文本中的空白,让学生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有话课说,把话说完整,说具体。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将看、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为说话提供了话题,说话又为写话积累了素材。

第四,教学生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开始时,日记时不给孩子们过多的要求,只要写就好,哪怕三言两语,写自己最想写的话。慢慢的,孩子的话越来越多,写的越来越好。我会把自己和孩子们的日记选择性地读给全班孩子听,不断引导日记的方向、主题,朝着预定目标走去。

第五,就是给孩子创造写作成功的机会。

在阅读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不做“无米之炊”和“无源之水”式的习作。对于好的习作,我会积极鼓励孩子投稿。对于书写、文笔均佳的习作,我会复印张贴在教室中。每节习作训练课,我总会读一篇学生的出色习作;读较差习作中的通顺、优美的句段。最大限度的表扬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总之,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被关注的幸福。

小学二年级语文写日记方法4

一、指导学生明确日记写作的意义和要求。

日记是自己每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生活;只要有生活,就有写作素材。写日记就是把自己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特别是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

日记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我们目记的选材也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随时注意你身边的人和事,有哪些特点,马上记下来。

有时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要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你头脑里的东西就多起来,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丰富,坚持记日记,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你的习作就会五彩纷呈,五彩缤纷。

二、小学生写日记的要求

(1)要真实。记录的内容必须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自所做,不要抄别人的东西,也不能生搬硬造。你写的日记只有真实才有意义,离开了真实,你的日记就是练笔。

(2)你写的日记材料要集中,一篇日记最好只表达一个中心。可以写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也可以写一点感想。一天中发生了几件事,也只能选择一件来写。写之前要想一想,我这篇日记要表达什么或者要说明什么道理,切不可从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写起,一直写到晚上睡觉,记成一篇流水帐,这样的日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3)写日记内容要具体。写人时要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及所作所为。写事时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写物时,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声音、姿态等。写景时要写出景物的变化及特点,只有这样,日记的内容才不空洞。

(4)日记中要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日记侧重于叙述和描写,这一类的日记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表达感情,也可以在描写事情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感情。另一类侧重于抒情的日记,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总之,日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哪一类,都不能缺少感情的表达,都不能缺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5)写日记要注意格式,这一点是日记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殊要求。记日记一般是写当天发生的事情,首先要在第一行写明记日记的时间,一般写上月、日、星期即可,有的还要写明年分、当天天气状况。日记正文部分写法可以灵活多样,表达方式、字数、长短依所记内容决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果正文内容较多,也可以像写其他文章那样,分成几个小段来写。

二年级写日记的技巧和方法2

写日记的范文

篇1

哎呀,真是坑人呀。他们竟然也出这样的题,太坑人了。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试卷,是一张小学升初中的试卷,我傻眼了,老师说;时间只有五分钟,我的娘呀,只有五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我必须赶快做题,我慌张的把名字和班级学校写了上去,我非常忐忑不安,心里非常着急,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试卷,作了起来。

这题真难,我的手一直在抖,我把第一题二题写完了,老师说;剩下一分钟了,我非常的紧张,因为我还有一面没做完。时间到了,老师说同桌互换试卷打分,我和扬天天换了试卷,老师说你们读一下第一大题的要求,上面写着每题二分,共二十分,只作第二小题。我一听,惊呆了,眼睛瞪得圆圆的,都能容下一颗玻璃珠了,真是太大意了,竟然没有审好题自己又失了好多分。我又读了第二大题,这是道判断题,上面写着,对的打错,错的打对,啊,真坑人,真坑人,同学说;老师说;坑人吗;不坑人,怪你们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我们恍然大悟了。

经过这次特殊的考试,我以后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今天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呀。

篇2

从前,有一对鸭子夫妇正在找家。公鸭子找了好几处地方,可是母鸭却不同意,公鸭找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湖上还有有一个小岛,公鸭问母鸭这个地方怎么样,母鸭说,太棒了,就这样他们住了下来,并生了八只蛋,公鸭说我去那边看看,不一会,公鸭回来了,说那边有个公园,我们可以去那里吃东西,可是我还得照顾蛋宝宝呢。

终于小鸭子浮出来了,它们要去吃第一次大餐了,可还要过马路,不如我们飞过去吧,可是小鸭子还不会飞,我们还是过马路去吧,我去那边等着你们,它们来到了马边,鸭妈妈打头阵,它看见路上车来车往,不禁咽了一口唾沫,可他毫不畏惧,刚走了两三步,有一位交警,跑了过来,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者,车主们看见了像发生一样忽然停住了,他们看见,一只大鸭子,后面跟着八只小鸭子,他们都很惊异,个个摒住了呼吸,嘴张得大大的,终于到了对面,鸭爸爸早已在那等了大半天了,他们一大家子,就去享受大餐了。

如果你看到这一幕,你们会停下你的车吗,你们一定会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SEICMOLOGICAL AND GEOM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1999年 第20卷 第6期 No.6 Vol.20 1999

--------------------------------------------------------------------------------

地磁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林云芳 曾小苹 续春荣 赵 明 李 琪

摘要 1989年以来,我们陆续提出转换函数法,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以及加卸载响应比法等3种地磁方法,将其用于200多个震例分析,其中有106个地震作了正式的年度预报,在个次危险区预报中,有15个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的预报较为成功。

关键词 地磁方法;地震预报;预报评估

Application of geomagnetic methods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Lin Yunfang1),Zeng Xiaoping1),Xu Chunrong2),Zhao Ming1) and Li Qi1)

1)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85,China

Abstract:Since 1989,we he studied more than 200 earthquake cases by three kinds of geomagnetic methods which are the transfer function,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weighted difference,as well as 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Am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s there are fairly successfully in predicting the three elements of earthquake.

Key words:geomagnetic method,earthquake prediction,evaluation of prediction effect

引言

地磁现象可反映上自日地空间,下至大气层和固体地球中发生的与电磁有联系的各种物理过程。对主磁场及其变化的研究,是了解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内发生的物理过程的重要途径。利用变化磁场在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现象,是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及其变化的一种好方法。

地震磁现象的观测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世纪50年代末,精度高,稳定性好的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又简称“核旋仪”)的问世和广泛使用,改变了对地震磁现象的观测状况,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地震磁现象的观测数据和较为可信的震例结果。

近年来,震磁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1987年以来,我们通过对中国地区地球磁场局部异常现象的研究,一边探索震磁关系,一边进行实验性的地震预报。1989年开始,我们陆续选用转换函数法,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以及加卸载响应比法等3种地磁方法,分析了1966年以来的200多个震例。对其中106个地震进行了年度预报,在个次危险区趋势预报中,有15个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与实际发生的情况比较接近。

1 地磁转换函数法

1955年Rikitake & Yokuyama(1955),1959年Parkinson证实了地磁短周期变化的垂直分量ΔZ,水平分量ΔH和磁偏角ΔD具有以下稳定线性关系

(1)

其中A和B就是转换函数。

利用天然磁场作为入射信号,其特点是频带宽,分布广,近似平面波,有穿透力。对地面各测点记录到的天然磁场信号的分析得到的转换函数A和B,是地点(λ,),深度(h),频率(ω)或周期(T)和时间(t)的函数,即

(2)

由电磁波理论的趋肤效应可知,某一测点处(λ0,0)某一频率ωj的磁场F(ωj)的穿透深度为

(3)

此处μ和σ分别为介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对地球的穿透深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不同频率的变化场的电磁感应获得地下不同深度的电导率的信息。分析和研究A和B及其参量随时间t的变化,则可了解和监视地震活动区地下电性结构和环境的变化,以期在地震发生前捕捉到这种变化,进行地震危险区的预报。

1987年以来,通过分析100多个震例后,我们认为复转换函数的模|A|和|B|,解矩阵方程(1)的总方差σz,以及Parkinson矢量的磁方位角αp及其变化等几个参量的变化异常与测点附近发生的地震有关。这些参量的定义为

A=Ar+iAi

B=Br+iBi (4)

下角标r和i分别表示实部和虚部。

|A|=(A2r+A2i)1/2

|B|=(B2r+B2i)1/2 (5)

αp=arc tan(Br/Ar) (6)

(7)

(8)

其中m为第j周期的个数。

计算了全国30多个地磁台周期T=9~200 min的转换函数及其参量的逐月变化,分析和预报试验100多个震例后,曾小苹和林云芳(1995)初步总结以下几点。

(1)转换函数的模|A|和|B|的频率响应在震前两年至地震当月有增大趋势。个别周期的|A|或|B|有明显的偏离。

(2)T=9~200 min的|A|和/或|B|在震前有明显的增大或波动,其异常值超过(2~3)S,S为均方差(图1)。

(3)T=9~200 min的总方差σz的波动在震前3年至地震当月超过(2~3)S(图1)。

(a)

(b)

图1 1982~1998年崇明地磁台转换函数变化异常与地震(单位为km)

(a)|B|(T=20 min);(b)|A|(T=150 min);(c)σz(T=150 min)

(4)构造断裂处(如海岸、河床和南北断裂带附近等处),Parkinson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多数在震后回到正常方位。

(5)多数地震前,|A|,|B|和σz的异常波动由深层(地幔)开始,逐渐“传播”到浅层地壳(曾小苹,林云芳等,1999)。

(6)未来6~12个月的地震震中位于地磁转换函数异常变化空间分布的“奇点”处,或等变线密集的中心处。

图1是崇明地磁台转换函数|A|,|B|及σz消除了长期变化和年变化影响后,变化幅度超过(2~3)S的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其中P为预报效果总评分的分数。

2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

太阳以紫外线辐射和粒子流辐射两种方式影响地球磁场,形成变化磁场。前者主要形成Sq场,后者则为磁暴场D。曾小苹等(1996)提出将磁暴和一般磁扰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加载和卸载响应的过程。磁暴场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D=Dst+Ds+Dp (9)

其中Dst为暴时变化,Ds为扰日变化,Dp(B)为极区亚暴。

以垂直分量Z为例,取Z分量的Ds场作为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参量,定义响应比

P(Z)=Ds(Z)+/D(Z)- (10)

如用日变幅ΔZ,(10)式即为

P(Z)=ΔZ+/ΔZ- (11)

其中下角标“+”和“-”分别表示加载和卸载。

加卸载响应比值P(Z)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主要是测点位置(λ,)和地下电导率(σ)的函数。对中低纬度地区正常情况下P(Z)=1~2。如果某测点正处于孕震地区,由于地下物质(多为热流体)的运动,必然会使地下电导率增加,导致P(Z)值增大,出现前兆异常。

地下构造的复杂性和地下介质的非均匀性,造成了孕震过程中多种物理和化学参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非均匀性,必然导致每一次地震发生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P(Z)异常会多次出现,且各次P(Z)的空间分布图象有差别(图2)。

图2 1998年1月10日张北MS 6.2级地震前P(Z)的空间分布(预报评分P=84.3)

(a)P(Z)正常分布(1996年9月23日至9月25日);(b)1996年11月15日至11月19日;

(c)19年1月11日至1月13日;(d)1996年5月15日至5月17日;(e)19年12月30日1998年1月1日

为认识P(Z)的时空分布规律,寻求P(Z)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继林云芳等(1996)和续春荣等(1998)之后,我们计算了全国54个地磁台的P(Z)值(表1)。

表1 P(Z)值的计算统计

地 区 台站数 计算P(Z)值时段 共计(年)

北 京 1 1965~1998 34

上 海 1 14~1998 25

华 北 20 14~1998 25

华 东 13 1986~1998 13

西 南 11 1986~1998 13

西 北 7 1986~1998 13

华 南 1 1986~1998 13

以华北地区为例,我们对1966年邢台MS7.2大震后至1998年华北地区21个地磁台附近发生的MS=3.4~7.8(ML=4.0~7.9)的157个地震进行了震例分析,得到的初步结果是:①P(Z)异常与震级的关系;②P(Z)异常空间分布尺度;③前兆异常出现时间与震级的关系;④发现了地磁效应的“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范围)和“盲区”(距震中100 km以外的某一范围),在该两个区内,震前不出现P(Z)异常值。进而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距震中近的台站震前无异常,而较远处的台站却有异常的奇怪现象;⑤发现P(Z)异常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与震源体尺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将另文讨论,同时使我们在定量判断前兆异常和震磁关系的研究中有了新的认识。

3 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

引起地磁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磁层(P)、电离层(Q)、地核(C)和地下局部异常(N)。因此,地面任一测点所测磁场值主要含有以上4种源场,以垂直分量Z为例

Z=ZP+ZQ+ZC+ZN (12)

正常情况下,中低纬度地区地球磁场的空间分布明显地呈线性相关关系,表现为相关系数R=0.90~1.00。通过对每日北京时21 h 00 min的总强度(F),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实测值计算的每月空间相关系数RF,RZ和RH,研究其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定一方面可将非地下局部异常视为空间均匀的,至少在相距不太远的测点对之间可视为是空间均匀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震例证实了地震是一种局部地区的地球物理现象,因而地磁效应也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磁异常区”。大量震例结果表明地磁Z分量对磁异常区的反应较其他分量更敏感、更明显,多数地震前10~11个月(个别地区为14~16个月)RZ开始由0.90以上降至0.7~0.85。据此,我们推测震前孕震地区地下介质电导率增大,致使地面测点观测到了Z的异常变化,形成了前兆磁异常区。

分析了1994年12月~1998年11月发生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8个MS=5.7~7.3(ML=6.0~7.4)的强震后,我们发现与强震有关的前兆磁异常区的异常Rz值,即Rza值随地区而异。西南和华北地区Rza=0.70~0.80,而华北地区Rza=0.80~0.85。下图为1994年12月30日发生在四川马边MS=5.7(ML=6.0)级地震前几个月Rz的空间分布图。该地震的预报评分P=96.5。

图3 1994年12月30日马边MS5.7地震(*)与Rz的空间分布(预报评分:P=96.5)

(a)1994年8月(正常);(b)1994年5月;(c)1994年6月;(d)1994年11月;(e)1994年12月

利用核旋仪测量地磁总强度F之差(简单差分)的变化异常来发现地磁异常,这方面的报道很多(Honkura,1981)。由于简单差分法忽略了外空源场对地面不同测点作用的差别。特别是平均高度约在110 km上空的电离层电流体系对相距几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的两测点的不同影响,在震磁关系的研究中是不容忽略的。为此,Rikitake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加权差分法。通过对中国100多个核旋测点1990年10月~1998年12月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权差分法是一种在局部范围内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较为合理而简便的方法(林云芳等,1992)。

在使用加权差分法时,需注意两点:①加权因子α的选取;我们用二测点间线性相关关系Y=a+bX中的回归系数b,取其在正常情况和无震时的平均值作为α;②α值的适用时间应为3年至几十年。这是因为Fujita(13)和Rikitake(1985)指出,外源场与地核源场的变化不同,局部地区磁异常的时间尺度必须小于地磁长期变的时间尺度。

4 对预报效果的评估

我们用了一种比较简单而实用的评估预报地震效果的方法(朱若敏等,1998)。该方法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UNDESA)全球项目推荐的方法—地震短临及年度预报意见评定标准,简称“ESTAPE”。按该方法中的“地震三要素年度预报评分表”对每个年度的预报与实际发生地震的误差,计算评分。

地震三要素的预报误差计算按要求:①预报地点误差ΔR:一律取年度预报中所圈定危险区的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λ0,0)与实际发生的震中位置(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为公里;②地震震级误差:一律用面波震级MS。震级误差ΔMS=|MS-MS0|,MS0为预报震级的中值;③在一个次预报的危险区中,如发生多个地震,取分数最高的那个地震计分;④时间误差:在年度预报中,凡在所预报年的1月1日~12月31日内发生的地震,时间误差ΔT=0月。

由ΔT,ΔR和ΔMS查表所得分数分别为PT,PR和PM。考虑到预报地震三要素的难度各异,引入难度因子αT,αR和αM分别为0.3,0.4和0.3。预报效果以总分P计

P=αTPT+αRPR+αMPM (13)

1989年10月开始,我们用本文所述方法每年10~11月向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和中国地震局)正式提交地震趋势意见。1995年开始,每年年中(6月下旬)对下半年再提出补充预报意见。1989~1998年9年中,共提出了个次危险区,其中虚报34个次,占预报总个次的34.0%。按ESTAPE表2计算的预报评分P≥60,85和90分的地震个次数分别为54,14和9,所占预报总个次的百分别为55.4%,14.4%和9.3%。图4显示了9年来P值按分数档次的结果。

表2列出了P≥85分的14个震例及预报效果计分。

表2 预报评分P≥85的14个震例

No 年-月-日 φ(°N) λ(°E) MS 地 点 ΔT/月 ΔR/km ΔMS PT PR PM P 方法

1 1990-2-10 31.7 121.0 5.1 江苏常熟 0 39 0.4 100 90.2 80.0 90.1 1

2 1991-3-26 40.0 113.9 5.8 山西大同 0 45 0.2 100 88.7 90.0 92.5 1

3 1991-5-30 39.7 118.3 5.2 河北陡河 0 55 0.3 100 86.4 85.0 90.1 1

4 1991-6-16 38.9 105.7 5.1 内蒙古阿左旗 0 92 0.4 100 77.9 80.0 85.2 1

5 1992-4-23 22.3 99.1 6.7 中缅边界 0 95 0.2 100 83.0 92.3 90.9 1,3

6 1993-1-27 23.1 101.1 6.3 云南普洱 0 39 0.2 100 92.8 92.3 94.8 1,3

7 1994-1-12 39.1 75.4 5.6 新疆喀什 0 31 0.1 100 92.2 95.0 95.4 1,3

8 1994-12-30 29.0 103.6 5.7 四川马边 0 5 0.2 100 98.7 90.0 96.5 1,3

9 1995-7-22 36.4 103.3 5.8 甘肃永登 0 29 0.3 100 92.7 85.0 92.6 1,3

10 1996-2-28 29.0 104.6 5.4 四川富顺 0 66 0.4 100 83.8 80.0 87.5 1,3

11 1996-11-9 31.8 123.1 6.1 长江口 0 87 0.6 100 84.4 76.7 86.8 1,3

12 19-1-21 39.6 76.9 6.2 新疆伽师 0 42 0.2 100 92.2 92.3 94.6 1,2,3

13 1998-4-14 39.7 118.5 4.7 河北古冶 0 12 0.8 100 96.9 60.0 86.8 1,2,3

14 1998-3-19 40.1 76.7 6.0 新疆阿图什 0 165 0.0 100 71.8 100 88.7 1,2,3

注:最后一栏“方法”中的1,2,3分别表示转换函数法,加卸载响应比法,以及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

图4 地磁方法预报地震效果评分(1990~1998)

5 问题与讨论

(1)1989年以来,我们用转换函数法,加卸载响应比法,以及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3种地磁方法分析研究了200多个震例,9年内,正式提交的个次危险区有106个地震,其中对14个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预报较成功。表现在预报评分P≥85分(表2)。由于地下构造和介质分布的非均匀性,孕震过程的复杂性,地面测点分布的非均匀性,以及观测条件的限制,加上我们对震磁关系认识有限,使得目前的预报水平不高,表现在1989~1998年的9个年度中,虚报率为34.0%(33/),及格率为55.7%(54/),较成功率仅为14.4%(14/)。

(2)总结经验,设3种地磁方法中的参量出现的异常量为a,当a≥(2~3)S后,有可能在磁异常区附近发生地震,S为参量在正常情况下的均方差。一般a≥2 S对应6级左右的中强震,a≥3 S对应6级以上的强震,或小于6级的近震。

(3)各个方法的异常出现时间不一。转换函数|A|或|B|为震前3年至地震当月;σz为震前2年至发震当月。空间相关法为震前14~10个月至震后1个月,加权差分法为震前6个月至发震当天。加卸载响应比法为震前1.5年至震前3天。

(4)各 方法所能控制的空间范围与地震的强度和地下构造有关。对MS=6~7.8的强度,最远的控制距离为550 km左右。对MS=3.5~5.0的地震,约为100~300 km。对MS=5~6的地震,约为300~350 km。

(5)出现在103 km量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的特大磁异常,往往与未来8个月内该地区发生的罕见的气象巨灾有关(曾小苹,1992;曾小苹,1996)。

(6)我们推测,孕震区地幔物质的运动和岩石圈内的构造运动,使地下物质的孔隙和裂隙增大、运动、变形。这给地下水和深部热水汽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地下介质的电导率增大,造成孕震区地磁场出现前兆异常。

根据电磁感应理论,转换函数和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所用资料分析的周期推算出地下电导率的深度约为700~1 000 km,而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所用的核旋测值为地磁场的绝对值,其年变和长期变本身就与地核和地幔深度的物质运动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孕震区地幔物质的运动对地震的形成和发生是有贡献的。也就是说,地震的“源”有可能来自深部的地幔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论著编号 99AC2060

作者单位:林云芳 曾小苹 赵 明 李 琪(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续春荣(中国北京 10008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参考文献

续春荣,林云芳,吕桂芳等.1998.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川滇中强地震.中国地震,14(2):190~196

林云芳,续春荣,张继红等.1996.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华北地震.空间科学学报,16,增刊,17~21

林云芳,曾小苹,续春荣等.1992.1991年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磁效应初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3(2):44~52

曾小苹,林云芳.1995.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对中国中强地震的响应.地震,1,29~36

曾小苹,林云芳,赵明等.1999.地球磁场局地异常与云南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A):116~120

曾小苹,续春荣,赵明等.1996.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7(1):49~53

朱若敏,金*玛利*柯尔(Jean J,Chu and Col J M),1998.地震短临和年度预报评分法(ESTAPE).联合国地磁方法研讨会专用教材“地磁方法预报灾害”之附件1,104~106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1992.地球磁场大面积短暂异常与灾害性天气相关性初探.自然灾害学报,1(2):59~65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等.1996.地球磁场、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及应用”编委会主编,“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及应用”,地震出版社,北京:393~396

Rikitake T and Yokuyama I.1955.The anomalous behior of geomagnetic variations of short period in Japa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erranean structure,Bull Earthq Res Inst Univ Tokyo,33,2~331

Parkinson W D,1959.Directions of rapid geomagnetic fluctuations,Geophys J R astr Soc,2,1~14

Houkura Y,1981.Electric and magnetic 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in“Current Research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Edited by T.Rikitake,301~383,Center Acod publ,Japan,Tokyo/D Reidel publ Co Dordecht

Fujita N,13.Secular change of geomagnetic total force in Japan for 10.J Geomag Geoelectr,25,181~194

Rikitake T and Honkura Y,1985.Solid Earth Geomagnetism,Terra.Sci Publ Co Tokyo,Japan/D Reidel publ Co Dord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