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暴雨形成3个主要条件 暴雨产生的三个主要条件

2.今起我国进入汛期,我国的汛期时间内哪些地方有洪涝风险?

3.请帮忙查询以下城市历史天气记录

武汉天气历史记录_武汉天气历史记录查询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 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烧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强了温室效应。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公众讨论,但是事隔90年,终于成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纳罗亚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1][2]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几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同步上升的,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钙,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维珍尼亚大学和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温度增量可能反过来导致其它方面的变动,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数额上和样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动也许促使极端天气事件更强更频繁,譬如洪水、旱灾、热浪、飓风和龙卷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后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农产量、冰河撤退、夏天时河流流量减少、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预计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数量和强度; 但是很难把这些特殊事件连接到全球变暖。虽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时间,但是预期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在往后的日子仍然继续。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有50年到200年的寿命[3]。但是还是有不少气候研究显示为人类的行动在最近全球变暖中其实没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无论气候变化的成因或结果为何,许多人是非常关心的;而且对于应付预言后果的政策应该如何实施,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政治争论、公开辩论及各种学术研究。这些政策讨论重点是应该减少还是扭转未来的暖化及怎么应付预计的后果。 根据不同的重组所展示过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温度。每十年找一个平均值。特别显示2004年的温度来作参考。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6][7],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8]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9]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10]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11]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12]2006年11月11日是中国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成因 过去40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与自工业革命的急速飙升;地球轨道的周期性改变(又称为米兰柯维奇旋回)被相信是十万年的冰河时期循环的背后推动者。气候系统的改变来自自然或内部运作及对外来力量的改变作出的反应。这些外来力量包括了人为与非人为因素,譬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温室气体。多名气候学家同意地球近年来已经变暖。近代气候转变的成因仍然是活跃的研究范畴,但是科学界的共识指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可是,科学界外仍然对此结论有争议。 在地球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况不变下,会促使地面升温,温室气体产生天然的温室效应。如果没有它,地球温度会比现在低摄氏30度,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支持与反对这套变暖理论之间争辩是不正确的,反而应该则重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最终效果,什么时候应该促进或什么时候才同意使之缓和。 举一个重要的回馈过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馈。大气层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导致两极冰块溶解。陆地与开放水域便占据更多的地方。两者比冰的反射还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这样使变暖加剧,到头来促使更多冰块溶化,循环不断持续。 因为地球的热力惯性与对其他间接效应的缓慢反应,地球现今的气候在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下变得不平衡。气候行为研究指出,纵使温室气体维持现今的水准,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仍然会上升摄氏0.5至1度。 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在过去65万年,大气层二氧化碳与全球温度的图表 1980年至2003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的趋势图温室气体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说是透明的。可是,它们却吸收了来自地球发放的(黑体辐射)部份长波的红外线辐射。这样使地球难以降温。它们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暖化势能作指标。 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浓度自1750年比前工业化水平(280百万分率)分别上升了31%与149%。而现在的水平已经高于380百万分率。从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数据指出,与过去65万年的作比较,这是个明显的飙升。从一些非直接的地质学证据,有理由相信过去4千万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较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大约四分之三的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他的人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别是砍伐森林。[14] 1958年在夏威夷大岛海拔约3400公尺的毛纳洛峰上对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开了最漫长的连续的仪器测量。从此以后,人们发现每年的测量结果不断攀升,如基林曲线(Keeling Curve)显示,数值由当初的315百万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过了380百万分率,升幅大约是21%。[15][16]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个月出现轻微季节性变动而整体上全年是不断上升。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产和从天然气管道和其它基础设施泄漏出来。一些甲烷的生物来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蚁。可是其他来源则是由人类农业活动增加而带动的,例如稻米的耕种。[17]最近的证据显示,森林也许是甲烷的来源[18][19]。如果属实,这会是对天然温室效应的额外贡献,而不是人为温室效应的。[20] 虽然实际的趋势轨线视乎不确定的经济、社会、科技及自然发展,预期未来的二氧化碳水平将因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续攀升。 *** 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排放情况的特殊报告》罗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况,在2100年可以达致由541至970百万分率的水平。[21]如果煤与焦油被广泛地采用,现时的化石燃料储备是有能力实现这个水平并且在2100年后继续排放。 于200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全球的主要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来自燃烧燃料。余下的大部分来自「短暂的燃料」(生产与运送中耗用的燃料)、工业及农业生产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们的比重分别是5.8%、5.2%和3.3%。当前的数据都可以作比较。[22]大约17%来自发电时所耗用的燃料。很少来自大自然与人为生物来源,大约只有6.3%来自农业所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 正回馈效果会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来源。譬如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的泥煤田释放的甲烷可能多达7百亿吨。 [23]注意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盐气溶胶有冷却的作用。虽然 *** 扰的自然循环可能导致二十世纪中期的温度记录中所见的高原,但那些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在某个程度上也引致同样的温度记录[24] 另外一些理论 人类曾企图测量关于「在过去50年观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类活动所致的」的科学公众舆论程度。 [25] 在科学杂志中,加州圣迭戈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纳奥秘·奥勒斯克斯从科学资讯机构中的928份科学文献的摘要中寻找全球气候改变(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结论,当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这个公众舆论的观点。[26][27]可是,奥勒斯克斯教授并没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类导致的暖化效果。

参考: zh. *** /w/index?title=%E5%85%A8%E7%90%83%E6%9A%96%E5%8C%96&variant=zh-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 在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摄氏0.6度。普遍来说,科学界认为过去五十年可观察的气候改变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所推动。 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烧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强了温室效应。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公众讨论,但是事隔90年,终于成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纳罗亚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1][2]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几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同步上升的,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钙,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和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温度增量可能反过来导致其它方面的变动,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数额上和样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动也许促使极端天气事件更强更频繁,譬如洪水、旱灾、热浪、飓风和龙卷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后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农产量、冰河撤退、夏天时河流流量减少、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预计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数量和强度; 但是很难把这些特殊事件连接到全球变暖。虽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时间,但是预期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在往后的日子仍然继续。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有50年到200年的寿命[3]。但是还是有不少气候研究显示为人类的行动在最近全球变暖中其实没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无论气候变化的成因或结果为何,许多人是非常关心的;而且对于应付预言后果的政策应该如何实施,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政治争论、公开辩论及各种学术研究。这些政策讨论重点是应该减少还是扭转未来的暖化及怎么应付预计的后果。

今年有全球暖化的积像。

暴雨形成3个主要条件 暴雨产生的三个主要条件

有可能,但具体的以你所在地区的实时天气为准。要说近两年的天气真的是多变的很,这不才刚刚三月份很多地区都迎来了高温天气明后天气温将飙升至近期高点。

多地可能破纪录,大城市中,呼和浩特、长春、沈阳、济南、合肥气温都可能刷新当地3月上旬最高记录,石家庄、太原、武汉、南京等地也会经历同期少见的暖。

今夏最高气温会不会突破45度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这一趋势是无法逆转的。中东北非地区,由于处于低纬度,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流下沉、阳光充足、降水极少。

相比平原、丘陵等地形,沙漠地区气温升高更快,而至于会不会突破45℃,具体的以你所在地区的实时天气为准。

现在这么热是否意味着夏天会更热

现在的冷暖,与夏天的气温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而且在夏季当中,副热带高压影响的区域会出现高温,副热带高压边缘通常是雨水充沛的。

对于副热带高压这样一个庞大的天气系统,我们很难预估它会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地影响,还是会摆动,这个是气候预测的难点。

今起我国进入汛期,我国的汛期时间内哪些地方有洪涝风险?

导语:每年的一段时间是多雨的天气,意外的暴雨,往往会叫人措手不及。暴雨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的,那么,下面就来说说,暴雨形成3个主要条件有哪些?暴雨产生的三个主要条件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暴雨形成3个主要条件

 3个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中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中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中国冬季(一般指1月份)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北极乡,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曾出现过-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中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中国夏季(一般指7月份)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

 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7度。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和28.2度。比起火洲吐鲁番来,还是得甘拜下风。

 中国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中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东部的火烧寮,年降水量平均值6557.8毫米,年最大值8409毫米。那里在台湾山脉的迎风坡,同时受夏季风与台风的影响,故降水十分丰富。

 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麓的托克逊,年降水量平均值5.9毫米,年最小值0.5毫米。托克逊深居大陆内部,来自海洋的水汽受重山阻挡,难以深入,故降水稀少。

 暴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一、暴雨急而大,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

 二、暴雨会致部分农田、果园被淹、水利设施被冲毁、禽畜圈舍坍塌损毁,棉花、玉米等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林果遭受损毁等不利影响。

 三、暴雨除了引发洪涝灾害外,暴雨过后,畜禽疫病、植株病虫害也容易发生,从而影响种养殖的后期生产及病害。

 事实证明暴雨会形成洪涝灾害,使农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水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对农业、林业和渔业等危害越严重。

 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像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8月河南大水、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请帮忙查询以下城市历史天气记录

洪涝灾害主要包括洪灾和雨灾两中。其中,江河湖泊及沿海水位上涨成为洪水灾害;因降雨量过大产生水量积累,排水不及时,致使居民房屋进水受淹称为雨涝灾害。由于这两种灾害基本同时发生,难以准确界定为哪一种,所以一般统称洪涝灾害。我国领土海岸线较长、国内有大大小小河流数千条,从古代有历史记录以来,大型洪灾就记录了数千次。正因如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从上古时期流传了下来。我觉得我国汛期主要有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南沿海三个地区有洪涝风险。

一、黄河流域

历史书中讲到,黄河在几千年中有过数次改道,每次改道都造成了黄河两岸人民巨大损失。而且黄河水中还有许多的泥沙,淹没过的土地在洪灾过后也要经过很长时间治理才能恢复耕种。黄河流域洪灾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主要是上游水土保持不足,经过近年来上游生态环境改善、建立水库大坝等措施,洪灾也少有发生,但仍需重视。

二、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洪灾主要集中在中游湖南、湖北省等地。我在武汉经历过98年特大洪涝灾害,我记得那时候汉江水已经超过码头江堤,城市内涝严重,基本不能出行,我家一楼都已经进水。当时才几岁,只觉着不能出去玩了。现在想来,作为省会城市武汉都已经这么严重,周边县市情况就更加难以想象了。但自03年三峡工程建立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得到有效缓解。

三、东南沿海

东南沿海如广西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一到汛期,这些地区易发台风天气,引发强降雨、冰雹等灾害,容易发生城市内涝。几乎每年都会有台风入侵的消息,而这些地区也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地区 城市 07月15日白天 07月15日夜间

天气状况 风向风力 最高温度 天气状况 风向风力 最低温度

华北地区 北京 阵雨 <3级 30℃ 阴 <3级 22℃

天津 多云 <3级 31℃ 阴 <3级 23℃

太原 多云 东风 5-6级 30℃ 晴 <3级 19℃

五台山 多云 南风 3-4级 23℃ 晴 南风 3-4级 14℃

石家庄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4℃

济南 阵雨 <3级 30℃ 多云 <3级 23℃

青岛 中雨 北风 3-4级 27℃ 阵雨 北风 3-4级 21℃

烟台 阴 东南风 3-4级 27℃ 多云 南风 3-4级 21℃

威海 阴 东南风 3-4级 25℃ 阵雨 东南风 3-4级 20℃

泰山 阵雨 <3级 20℃ 多云 <3级 15℃

呼和浩特 阵雨 南风 4-5级 31℃ 多云 西南风 3-4级 21℃

华东地区 合肥 雷阵雨 西风 3-4级 28℃ 阴 北风 3-4级 24℃

黄山 雷阵雨 西风 3-4级 18℃ 雷阵雨 西南风 3-4级 16℃

上海 阵雨 东南风 3-4级 29℃ 阵雨 南风 3-4级 26℃

南京 阵雨 东南风 3-4级 27℃ 阵雨 北风 4-5级 24℃

苏州 阵雨 东风 3-4级 28℃ 阴 东北风 3-4级 25℃

杭州 大雨 <3级 32℃ 阴 <3级 25℃

宁波 雷阵雨 <3级 34℃ 阵雨 <3级 27℃

千岛湖 ℃ ℃

华南地区 福州 阵雨 <3级 37℃ 多云 <3级 27℃

厦门 阵雨 <3级 34℃ 多云 <3级 27℃

武夷山 中雨 <3级 34℃ 多云 <3级 23℃

南宁 雷阵雨 <3级 33℃ 阵雨 <3级 26℃

桂林 阵雨 <3级 34℃ 阵雨 <3级 26℃

海口 雷阵雨 <3级 36℃ 多云 <3级 26℃

三亚 多云 西南风 3-4级 34℃ 多云 西南风 3-4级 28℃

广州 多云 <3级 35℃ 多云 <3级 28℃

深圳 多云 <3级 34℃ 多云 <3级 28℃

汕头 多云 西南风 3-4级 35℃ 多云 西南风 3-4级 28℃

华中地区 郑州 阵雨 <3级 29℃ 多云 <3级 23℃

武汉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6℃

长沙 多云 <3级 32℃ 多云 <3级 26℃

南昌 雷阵雨 <3级 32℃ 多云 <3级 26℃

庐山 阵雨 <3级 26℃ 多云 <3级 22℃

东北地区 哈尔滨 晴 南风 3-4级 30℃ 晴 南风 3-4级 19℃

长春 晴 <3级 30℃ 晴 <3级 21℃

沈阳 多云 西南风 3-4级 30℃ 多云 <3级 20℃

大连 多云 东风 4-5级 25℃ 阴 东风 4-5级 20℃

西北地区 乌鲁木齐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0℃

银川 晴 <3级 32℃ 晴 <3级 19℃

西安 晴 <3级 34℃ 晴 <3级 23℃

西宁 多云 <3级 28℃ 多云 <3级 13℃

兰州 多云 <3级 32℃ 多云 <3级 21℃

敦煌 多云 西风 3-4级 33℃ 小雨 <3级 18℃

西南地区 拉萨 阵雨 西风 3-4级 23℃ 阴 <3级 12℃

重庆 多云 <3级 35℃ 多云 <3级 26℃

昆明 多云 <3级 26℃ 多云 <3级 19℃

大理 阵雨 <3级 26℃ 阵雨 <3级 17℃

丽江 阵雨 <3级 25℃ 多云 <3级 15℃

成都 多云 <3级 33℃ 雷阵雨 <3级 23℃

峨眉山 多云 <3级 16℃ 雷阵雨 <3级 07℃

九寨沟 多云 <3级 22℃ 小雨 <3级 11℃

黄龙 ℃ ℃

贵阳 多云 <3级 30℃ 多云 <3级 21℃

港澳台地区 香港 多云 西南风 4-5级 32℃ 多云 西南风 4-5级 28℃

澳门 多云 西南风 4-5级 32℃ 多云 西南风 4-5级 28℃

台北 多云 <3级 36℃ 晴 <3级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