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一周天气_临漳天气24小时预报
1.邯郸市曲周县未来五天天气情况
2.河北邯郸属于华北还是华中?
3.湖南省是什么气候?
4.自驾车太原到泉州过路费开支多少钱
5.关于地震的资料
对啊,,即使那场战争。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孙刘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孙权、刘备
指挥官: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曹军约160,000 ;孙刘盟军约50,000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 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虽在长坂战败,但仍有一定实力,现在收拢的部队和关羽的水军精兵尚有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也不下万人,如果与东吴的军队联合作战,实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加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的这些弱点,联合抗曹,定能取胜。孙权因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即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约5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邯郸市曲周县未来五天天气情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两句名诗,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
背景:
诸葛亮借东风
三国时代,有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
这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哩。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他却设坛祭神“借东风”。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头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象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队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在那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句唱词:“我只说十一月东风少见。”显然后悔自己对气象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有人经过考证却认为是虚构的。不过从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当时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在我国,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反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风(如左图)。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另外,也有人这样去分析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闭合的高气压中心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转变的。就是说,当冷高压开始移到海上,高气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迅速,尾随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气很快又到;所以,东南风持续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忽略。而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是掌握这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的,所以他准确地作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
河北邯郸属于华北还是华中?
04月24日(今天)
白天:大到暴雨
夜间:阵雨
11℃~20℃
北风3-4级
04月25日(星期三)
白天:多云
夜间:晴
10℃~22℃
南风微风
04月26日(星期四)
白天:晴
夜间:晴
14℃~26℃
南风3-4级
04月27日(星期五)
白天:晴
夜间:晴
15℃~27℃
北风3-4级
04月28日(星期六)
白天:晴
夜间:多云
14℃~25℃
北风3-4级
湖南省是什么气候?
属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相接。华北地区地理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
扩展资料
邯郸:
邯郸,河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介于北纬36°20′~36°44′,东经114°03′~114°40′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截止2021年,,邯郸市下辖6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肥乡区、永年区)、1县级市(武安市)、11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2个经济开发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邯郸冀南新区)。
百度百科-华北地区
百度百科-邯郸
自驾车太原到泉州过路费开支多少钱
湖南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浏阳属亚唬带季风溼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潮溼多雨,秋冬寒冷干爽。夏季多为
湖南属于什么气候?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纬度偏低,贰大陆性特征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溼润气候。在冬季,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控制,比较干冷,在准静止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可带来一定的雨雪冰霜天气。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暖溼气团所盘踞,气候高温多雨。春季,地面南北气流对峙,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雨水较多,天气多变。秋季是从夏入冬的过渡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撤,偏北气流渐次控制全境,全省呈现出气层垂直结构十分稳定,而溼度又很小的秋高气爽天气。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湖南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湖南省气候概况
湖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溼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年均气温17℃左右。由于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湘南高于湘北,东部高于西部。如郴州比岳阳年均气温高0.8℃左右,长 *** 吉首高0.3℃—0.5℃。湖南省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是全国降雨量较多的省份之一。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征。大范围的强降水常使江河水位猛涨,大片农印被淹,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湖南省最大月雨量超过800毫米,最大曰雨量超过300毫米,6小时最大雨量普达200多毫米,1小时最大雨量达150毫米,接近国内极值。
湖南长沙什么气候特点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长沙市区年平均气温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长沙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夏季约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64天,秋季59—69天。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久,冬季严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形成连绵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从5月下旬起,气温显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有85天,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年平均约30天,盛夏酷热少雨。9月下旬后,白天较暖,入夜转凉,降水量减少,低云量日多。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节届冬令,长沙气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期很短暂,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为4.4℃—5.1℃。
湖南省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江南地带,省境内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该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根据题意.故选:B.
湖南省气候中心 湖南省属于什么气候
湖南省属于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溼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湖南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年平均温度在15-18℃之间。湖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一月平均温度多在4-7℃之间,湖南无霜期长达260-310天,大部分地区都在280-30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湖南省这个名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湖南素有“湘”之称,“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也就这样被称为湖南!
关于地震的资料
过路费810元左右,以下路线仅供参考,出行前请关注天气预报与交通部门的道路施工与出行提示。长途驾驶需提前检查车辆安全及注意行车安全,合理安排休息勿超速与酒后驾驶。
顺祝旅途愉快,详细行车路线如下:
驾车路线:全程约1963.3公里
起点:太原市
1.太原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40米,右转进入新建路
2)?沿新建路行驶1.3公里,右转进入迎泽大街
3)?沿迎泽大街行驶810米,过左侧的山西文艺大厦约130米后,右前方转弯进入劲松北路
4)?沿劲松北路行驶190米,左转
5)?行驶10米,直行进入迎泽大桥北匝道桥
6)?沿迎泽大桥北匝道桥行驶430米,直行进入滨河东路
7)?沿滨河东路行驶190米,朝长风桥/南内环桥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滨河东路
8)?沿滨河东路行驶1.7公里,朝长风桥/南内环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滨河东路
9)?沿滨河东路行驶730米,过南内环桥南匝道桥,朝南中环街/学府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滨河东路
10)?沿滨河东路行驶1.8公里,朝学府街/长风街(东)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滨河东路
11)?沿滨河东路行驶390米,过长风大桥南匝道桥,朝南中环街/龙城大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滨河东路
12)?沿滨河东路行驶2.4公里,朝滨河东路/祥云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滨河东路
13)?沿滨河东路行驶2.1公里,朝滨河东路/小店/南环高速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滨河东路
14)?沿滨河东路行驶3.8公里,稍向左转上匝道
15)?沿匝道行驶130米,朝长治/晋城/邯郸/郑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400米,在入口,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3.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47.7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4.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14.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东环城高速公路
5.沿东环城高速公路行驶19.0公里,朝晋城东/新乡/焦作/郑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730米,朝焦作/郑州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7.沿匝道行驶760米,在入口,进入晋新高速公路
8.沿晋新高速公路行驶30.9公里,过林海大桥约70米后,直行进入晋新高速公路
9.沿晋新高速公路行驶25.8公里,直行进入原焦高速公路
10.沿原焦高速公路行驶58.0公里,朝武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810米,在入口,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12.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165.8公里,朝洛阳/南京/G36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320米,朝周口/南京/G36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4.沿匝道行驶720米,在入口,进入宁洛高速公路
15.沿宁洛高速公路行驶64.6公里,朝平舆/新县/G4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大广枢纽互通立交
16.沿大广枢纽互通立交行驶1.1公里,过大广枢纽互通立交,在入口,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17.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384.8公里,朝安庆/九江/G7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1.1公里,过散花洲约210米后,在入口,进入沪渝高速公路
19.沿沪渝高速公路行驶89.3公里,朝小池/九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20.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86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21.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31.1公里,过港岸上村约210米后,左转进入清江大道
22.沿清江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G105
23.沿G105行驶220米,直行进入九江长江大桥
24.沿九江长江大桥行驶4.5公里,直行进入G105
25.沿G105行驶40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26.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13.5公里,朝机场/福州/鹰潭/G7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27.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4公里,在入口,进入南昌绕城高速公路
28.沿南昌绕城高速公路行驶70.6公里,过新下约160米后,朝抚州/福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29.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12.5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公路
30.沿济广高速公路行驶152.1公里,朝宁都/吉安/石城/泉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宁都枢纽
31.沿宁都枢纽行驶620米,过宁都枢纽,朝石城/泉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宁都枢纽
32.沿宁都枢纽行驶1.2公里,在入口,进入泉南高速公路
33.沿泉南高速公路行驶339.5公里,在泉州西/霞美出口,上匝道
34.沿匝道行驶1.2公里,朝泉州市区/X301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5.泉州市内驾车方案
1)?沿匝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江南大街
2)?沿江南大街行驶3.4公里,直行进入X301
3)?沿X301行驶10米,直行进入浮桥街
4)?沿浮桥街行驶2.1公里,左转进入笋江路
5)?沿笋江路行驶1.2公里,朝新华北路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临漳门环岛
6)?沿临漳门环岛行驶200米,在第2个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新门街
7)?沿新门街行驶1.4公里,过右侧的千益电器商店约60米后,左转
8)?行驶10米,直行进入濠沟墘
9)?沿濠沟墘行驶1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泉州市
一、地声
地声是非常重要的临震前兆现象,我国史书对很多地震都有震前地声情况的记述。例如南北朝宋废帝元徽二年(西元474年),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见魏书灵征志),这是世界有关地声的最早记载。唐代也有‘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西元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见旧唐书五行志)之记载。
此外,如明宪宗成化四年(西元1468年)四月四日,广东琼州府‘夜四更地震,未震之先,有声从西南起,遂大震,既而复震,良久乃止’(见成化实录卷五十五)。清圣祖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九月二日,河北三河‘巳时有声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声渐近,直达窗棂,顷之,屋宇摇动,墙壁欹侧,有倾圯之势,巳时,余公事毕,退而假寐,……,正惝恍间,忽然地底如鸣大炮,继之以千百石炮,……,有声,俨数十万军马飘沓而至,余知为地震,蹶然起’(见干隆三河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一日,山东荷泽地震前数分钟,有久久雷声,直到发震。都是震前先出现地声的例子。
二、地光
有些强烈地震在发生之前,震区上空常出现灼亮闪光,这种发光现象,叫做地光,也是重要的临震前兆。史书中关于这类的记载也不少,例如,普惠帝元康三年(西元293年)二月四日,‘成都一夜,有火光,地乃震’(华阳国志卷八)。明武宗正德四年(西元1509年)五月二十六日夜,湖北‘武昌府见碧光闪烁如电者六、七次,隐隐有声如雷鼓,已而地震’(万历实录,卷五十五)。明武宗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十二月三十日,四川越隽县‘有火轮见空中,声如雷,次日戊戌地震’(见正德实录卷一○ 七)。这两个是震前先现地光,同时有地声一齐出现的例子。明思宗崇祯十年(西元1637年)四月三日,湖北沅江‘子时天响有光,移时地震一刻,屋瓦皆动’(康熙沅江县志)。清世祖顺治九年(西元1652年)三月二十四日,安徽颖上‘红光遍邑,人畜皆惊,屋宇摇动,河内船只颠覆无数’(顺治颖上县志)。
三、前震
大震之前,往往有一系列的微震和小震,称为前震,中国历史上有不少震例记载有前震现象。例如,明世宗嘉靖元年(西元1512 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大震(二申野录)。又如清圣祖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七月二十五日,江苏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见康熙时代镇江府志及干隆时代丹阳县志)。
这两例说明大震前数月或数日有前震现象,则可用来预报大震。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西元1809年)八月十一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干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道光时遵义府志及光绪时正安州志)。
此说明震前在小溪里、罗干溪存在前震现象,当地百姓观察到以后,即刻采取措施,将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是利用前震现象预防大地震之良好措施。
四、地下水异常
强烈地震发生之前,地下水往往发生异常变化,例如清圣祖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震,好几个地方出现了河水突然干涸的记载:
山东寿光‘未震之前一日,耳中闻河水汹髌之声,遣子探试,亦无所见,或云先一日弥丹诸河水忽涸’(民国‘寿光县志’引‘青社遗闻’)。
江苏赣榆‘先是苦雨几一月,是日城南渠一晷一夕间,暴涨忽涸,见者异之’(康熙‘海州志’引倪长犀‘地震记’ )。
除了这种水量显着变化的观察记载外,在一些古籍中,对震前地下水成分、色味之改变还留有记载。例如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二月,淳熙新安志有之:水变赤如流丹,顷之,地势倾动,波沸涌声如雷,层合皆震。另外还有‘井水忽浑浊’、‘井水变味,甘咸相反’等之记载。
五、气象异常
关于震前出现气象异常情况,如高温酷热、雷雨骤烈、飓风大作、阴霾昏晦、干旱水涝、奇异云状等,在史书中都有屡见不鲜的记载,由下面所举的例子中即可见一斑。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三河、平谷八级大地震前,出现了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的热异常。
清高宗干隆十六年(西元1751年)五月二十五日,云南剑川烦热而气昏惨无风(滇南新语)。
清高宗干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八月十三日,江苏靖江‘大风雨,江潮骤涨,淹没田禾,是夕地震’(咸丰靖江县志)。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陕西华县‘天昏惨,及夜半,月色无光’(隆庆华州志)。
清世祖顺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三月十八日,渭南‘夜子丑间,云气弥天,忽大震如雷’(顺治渭南县志)。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九月九日,云南楚雄‘自西北起,黑云漫天,声若巨雷,震惊百里’(康熙楚雄府志)。
清高完干隆二年(西元1737年)八月二日,云南东川‘其震前一日,云气山光昏暗如暮,疑其将雨,不知地震也’(雍正东川府志)。
清高宗干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四月十八日,甘肃永昌‘初八日(即四月十六日)大风霾拔木,越二日地震’(宣统新通志)。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十九日(西元1819年七月十日),四川嘉庆‘五月霪雨十日,至十九日夜大雨如注,是夜地震,泛水涨数丈’(射洪县志)。
清宣宗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六月十二日,河北临漳‘日方中,色晕热甚’(光绪临漳县志)。
清文宗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六月十日,四川黔江‘先数日,日光暗淡,地气蒸郁异常,是日弥甚’(光绪黔江县志)。
其他如‘日色昏黄,亭午风霾晦冥,晚不见月’等震例也很多,兹不赘述。至于奇异云状方面,则有民国二十四年,宁夏隆德县志所载:‘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没有好久,果然发生地震。今人已证实辐射状云、条带状云、稻草状云、肋骨状云、干涉条纹状云都是地震之前兆,所以叫它们为‘地震云’。
六、动物异常
鱼类、鸟类、蛇类、猫、老鼠、狗、牛等对声波和震波之剌激,反应非常灵敏,故地震前,它们常出现异常反应。对这些动物显现震前异常反应,中国历史上从唐代开始便有记载,例如开元占经地镜篇中有曰:‘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
说明在地震地裂之前,出现了老鼠成群鸣叫的现象。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郑县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顺治郑州志)。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西元1815年),山西平陆强烈地震后,还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虞乡县志中曾经明确地指出:‘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在对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长期而大量的观察后,一些震区的中国先民还得到了震前‘水陆间生物顿有异象’的认识。例如民国六年三月三十一日,‘云南大关地震,震前一个月间,大关鱼类均浮水面,迨地震前数日,河水大涨,河鱼千万自跃上岸’(云南地震从考)。
由以上所述,可见我国历史上关于地震前兆异象的记载,的确非常丰富;而且中国先民还能根据前兆异象,成功地预报、预防了一些地震。例如清文宗成丰五年(西元1855年),辽宁金县地区的中国先民,曾根据地声预报了一次破坏性地震,故宫档案有记载说:
‘未震之时,先闻有声如雷,故该处居民早已预防,俱各走避出屋,是以未经压毙多人,只伤男妇子女共七名。’
又前面曾经说过的,清仁宗嘉庆十四年(西元1809年)八月十一日,贵州正安发生强震之前,存在明显的前震活动,在‘小溪里、罗干溪忽山动石坠’,当地居民即根据这种前震活动,迅速采取预防措施,把器具牛羊转移到安全地带,‘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道光遵义府志)。另外,在清仁宗嘉庆二十年(西元1815年),山西平陆发生强烈地震,震前中国先民即曾根据天气异常作了预报。虞乡县志有载:‘八月六日阴雨连绵四旬,盆倾檐注,过重阳微晴,十三日大霁,乡老有识者调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
后来,果然‘屋舍倾塌’,发生了一次强震。
中国先民预测地震,不仅限于个别的地震前兆;他们还以综合性的观点,对预测地震的所有前兆现象都加以考虑。例如,清高宗干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所写的银川小志,即曾记载清初一位在官府做饭的炊事员,和几位老乡共同综合了预报地震的前兆,书中说:
‘宁夏地震,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围吠,即防此患。’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先民除了认为宁夏地震发生的时间有春冬二季居多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井水变化、地声和动物异常跟地震的关系,已经有了综合多种前兆现象来预报地震的思想。这种综合性观点是很合乎科学精神的,因为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要对它的发生做出准确预报,就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各种手段,从各个不同角度,将各种观测方法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而不能仅仅根据某种异常现象,就轻易做地震预报。
中国古代的防震和抗震措施
为了减少和避免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采取防震和抗震措施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先民在这一方面也曾经累积了不少的经验,找出一些可行办法和措施。
在房屋抗震方面,中国先民曾经得到很多的切身经验。台湾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一省,古代台湾的中国先民在兴建城市时,即已注意到‘台地(指台湾地区)罕有终年不震’这个特点,而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例如在淡水,有的城墙便是用竹子和木头等材料建成。用竹木建城,不但就地取材,经济方便,更重要的是竹木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是很好的抗震建筑材料。其他震区的中国先民也有这种经验,例如云南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荆条、木筋草等材料编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加以选择的。
中国先民在动土兴工,建造房屋、桥梁、高塔、寺庙时,为了要经久耐用和安全可靠,一般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筑物结实,整体性好。特别在多震地区,他们更注意到地震之威胁,慎重考虑这些问题。由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民在这一方面的杰出智慧,他们对抗震设计和施工有很丰富的知识。例如,建于宋代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高达60多公尺的木塔,和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横跨洨水的赵州桥,距今都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它们都位于地震较多的华北地震区,经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地震震撼,到现在还巍然屹立,不仅可证明中国先民在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也可供作今人研究建筑物抗震性能之用。
大震之后,房屋有的倒塌,有的遭遇到破坏,而且余震不停,生命财产继续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形之下,怎样防震抗震呢?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古书上也记载了不少中国先民的办法,大致是:多以木板、席、茅草等物搭棚造屋或趋避空旷地方,以减免伤亡和损失。这方面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宋代之后史不绝书,例如:‘居者惧覆压,编茅为屋’、‘于场圃中,戴星架木,铺草为寝所’、‘于居旁隙地,架木为棚,结草为芦’等等。这些办法在防震抗灾中,确曾发挥了有效作用。在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清宣宗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震后余震不止,到五月初七日又发生了一次强余震,‘所剩房屋全行倒塌,幸居民先期露处或搭席棚栖(栖)身,是以并未伤毙人口(故宫档案)。由于这些防震抗震的措施,简易安全,行之有效,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中国先民不但有很多震前震后的防震、抗震知识,而且在强震发生来不及跑出屋外的危急时刻,怎样采取应变措施,避免伤亡,也有很宝贵的经验。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震,这一次大震的生还者秦可大,根据他亲身经验和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了一本重要的着作——‘地震记’,提出了大震应变措施。他说:
‘……因计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萃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力不办者,预择空隙之处,当趋避可也。’
在地震预报技术还不理想的今天,地震突然发生,来不及跑出屋外,就躲在坚实的家俱下,以免砸伤压毙,这在今日防震抗震中,仍然是一件重要的措施。可见四百多年前,秦可大所提出的这个办法很有价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