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天气预报10天_桐乡 天气预报
1.四年级作文
2.清明节的资料
3.有关乌镇的诗词
4.清明节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5.清明节如何祭祀
6.清明节是哪天?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1]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历史
起源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5]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6]
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7]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踏青[8]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9]
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
清明时节雨纷纷[8]
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10]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11]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12] 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13]
2风俗习惯编辑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
荡秋千[14]
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1]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1]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蹴鞠[15]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1]
植树
清明节植树[15]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16]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1]
扫墓
清明节悼念活动(18张)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1]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
清明与柳[15]
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17]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1]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1]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
清明冷食[15]
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
清明饼[15]
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18]
祭祀扫墓
总况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望采纳,谢谢!
四年级作文
1.形容浙江乌镇美丽的词语有哪些
小桥流水、水乡古镇、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
解释:
1. 小桥流水xiǎo qiáo liú shuǐ指的就是小桥下的水涓涓的流着,给人一种安定和谐的氛围。
2. 风景如画shuǐ xiāng gǔ zhèn美丽的景色如画出来的一样,比喻景色像图画一样呈现在眼前。
3. 柳暗花明táng fēng jié yí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4. 鸟语花香sòng shuǐ yī yī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5. 浑然天成yān yǔ jiāng nán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造句: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北国更是风景如画:你看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像金色的海洋。
3.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前景必定是柳暗花明。
4. 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5. 真实的感情是浑然天成的,单纯的,自然并且简单。
2.形容乌镇美景的词语有哪些小桥流水、水乡古镇、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
1、词语解释:小桥流水xiǎo qiáo liú shuǐ指的就是小桥下的水涓涓的流着,给人一种安定和谐的氛围。风景如画shuǐ xiāng gǔ zhèn美丽的景色如画出来的一样,比喻景色像图画一样呈现在眼前。
柳暗花明táng fēng jié yí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鸟语花香sòng shuǐ yī yī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浑然天成yān yǔ jiāng nán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2、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北国更是风景如画:你看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像金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前景必定是柳暗花明。
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真实的感情是浑然天成的,单纯的,自然并且简单。
3、乌镇: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乌镇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
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陆上交通有贯穿镇区的县级公路姚震线,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衔接。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乌镇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3.描写乌镇的诗句1,《乌镇酒舍歌》 明代 瞿佑
落花流水人家近,鸿雁凫瑽飞阵阵。一双石塔立东西,舟子传言是乌镇。
译文:渐渐靠近村庄,花残凋落随流水漂去,大雁飞鸟在河面上阵阵飞过。一对石塔耸立在东西两侧,船夫说这就是传言中的乌镇。
2,《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二首)》 明代 史鉴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
译文:乌镇桥边,夜晚明月当空。梦中犹如欢呼起来看山一样。
3,《乌镇逢雨》 当代 徐平
桐叶疏疏苔壁青,乌篷船向古津停。行来李巷连陶巷,到处旗亭复井亭。
译文:梧桐树上的叶子稀稀疏疏,墙壁上的青苔绿意盎然,乌镇的篷船停在向古津。一路走来,李巷连着陶巷,到处都是旗亭和井亭。
4,《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唐代 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译文: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而飞往江南乌镇的北雁还迟迟未到。
5,《溪行欲与樊榭游乌镇东西二寺不果》 清代 全祖望
缓棹出乌镇,遥山入望希。清流染晴色,稚麦幻春晖。
译文:船夫慢慢的摇着船桨从乌镇出来,远处的山里的越来越不清晰。清澈的泉水和太阳的余晖染成一色,田里的麦苗在享受着春晖。
4.描写乌镇的句子有哪些乌镇已有两千年历史。春秋是吴越疆界。公元前505年,吴国驻兵防越,故名“乌戍”。后来越国灭吴,越国诸子中有一乌余氏封于此,故改称“乌镇”。乌镇座落京杭大运河之旁江浙两省交汇处,俨然是江南水乡一颗璀灿的明珠。
雨点落在河面上,荡起道道涟漪,隐约可以看见一群群透明的小鱼儿嬉戏玩耍。岸边的杨柳被风吹弯了腰,细细的胳膊轻轻触碰着河面。这已不仅仅是一条小河,不知从何时起,它静静地流淌在每户人家的窗前门边,人们临河打水洗衣,它就这样孕育着这座小镇,也装扮着江南。
此时的乌镇西栅,像一个远离尘世的美丽少女,不施脂粉,别有风情,又似幽谷佳人,翠袖寒单,独倚修竹,情调虽太清冷。却更增其悠然出尘之致。两岸灯光细碎如鳞,浆声橹声穿花拂柳,也有红红的灯笼轻晃在乌篷船舷,从千百年的岁月里延伸过来,乡愁如酒,一页一页写满风霜,深嵌在西栅的每一寸肌肤之上。有一滴打在脸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镇都是这般的润润的了。何处轻微的一声响动,似什么东西弹落了,随之又恢复平静。一只不眠的小猫,蹲坐在临水的花窗前,漠然地看着经过的我。总有轻微的水声响在周遭,让我更接近回忆与冥想,无数身影在树荫里游动,隔着一些树枝,一些鸟影,还有月光与星光,也能看到前朝旧事的影子,自遥远的岁月流淌出来。
走近乌镇,我们逐渐看清“乌镇真面目”。我们沿着河岸,这河岸是青石板铺的道路,宽约2-3米;这河叫东市河,河宽约10几米,河水绵绵的、悠悠的样子。青瓦白墙典型江南水乡房舍倒映水中,临河几根石柱子顶着犹似北方阳台的房间,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那神情似乎对远方的来客表现出一种自豪的样子,那是一种对文学巨匠茅盾的景仰而产生的豪情。
原来,乌镇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镇一样,乌镇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可乌镇还独创了最美丽的小水阁,它们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阁。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象飘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便是一副活着的水墨画了。
我们去乌镇那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乌镇像一位苍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毡帽,套着对襟马褂,镶衬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乌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荡开波纹又迅速缝合,抚平历史的苍桑。整个乌镇笼罩在薄薄的烟霭中,显得愈发古朴、典雅,略带朦胧和神秘。
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里,把脚步轻轻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每一步都仿佛叩响了历史,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
也许乌镇是一幅画,不知是哪位大师画下的,虽然用的都是暗色,却把古老和安逸给了它。
江南水乡,光看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而美丽的乌镇,它所散发出的灵秀和独特的情韵让我深深着迷。
在这个远离尘埃的地方,我唯一看不清的是我置身其间的乌镇西栅,光影里,只有如同神话般的色彩,漫过一个女子滴泪的眼帘……
乌镇正像一首抒情诗,情深深,意浓浓,激越心胸;乌镇又是一部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诗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塑造了文学巨子茅盾。
今天古镇的东大街西大街被规划为景点区,一进古镇你就会发现,时间仿佛在乌镇停止了。乌镇奇迹般的保留着清代江南的水乡建筑格局。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两岸房屋排列,长廊蔽日,小桥相连。如同风景一般的生活着古镇,会让每一个到乌镇的人长长的沉默和惊讶。
静坐青石板一隅,我已是乌镇西栅的一叶垂柳,安静地长在水畔,临河睡去,不再管今夕何夕,今生何世,只知道世世长往,此刻永驻,将我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停泊在时间深处,停泊在乌镇温暖的怀抱。
5.如何形容乌镇1、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
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2、穿过景区入口饶了个半圆,期待中的水乡呈现在眼前,墨绿的河面上乌龙船在桨声中缓缓漂移,岸边一面是拂动的杨柳,一面是傍河的民居,民居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动着,饱经时光打磨的木质门窗在阴天里更显得幽暗,乌镇也是名副其实了。去的时候已经很晚,于是就去看看乌镇的夜景,宁静安详,很有味道,人很少,与白天的游人如鲫形成鲜明对比。
水乡在夜幕下路灯照射下的夜景,漂亮得难以形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此时的乌镇西栅,像一个远离尘世的美丽少女,不施脂粉,别有风情,又似幽谷佳人,翠袖寒单,独倚修竹,情调虽太清冷。
却更增其悠然出尘之致。两岸灯光细碎如鳞,浆声橹声穿花拂柳,也有红红的灯笼轻晃在乌篷船舷,从千百年的岁月里延伸过来,乡愁如酒,一页一页写满风霜,深嵌在西栅的每一寸肌肤之上。
描写乌镇的句子,段落。有一滴打在脸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镇都是这般的润润的了。
何处轻微的一声响动,似什么东西弹落了,随之又恢复平静。一只不眠的小猫,蹲坐在临水的花窗前,漠然地看着经过的我。
总有轻微的水声响在周遭,让我更接近回忆与冥想,无数身影在树荫里游动,隔着一些树枝,一些鸟影,还有月光与星光,也能看到前朝旧事的影子,自遥远的岁月流淌出来。
6.描写“乌镇美”的句子有哪些1、乌镇那一座座清韵悠悠的小桥古朴典雅;一条条乌篷船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穿梭往来;一排排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木屋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
2、乌镇,静谧安闲,悠远古朴。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路,年久的磨合显得光亮平滑,古旧的门楣残雕和斑驳的漆痕昭示出时光的魅力,在典型的江南水乡,水与桥是其最主要的基调,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风景。
3、乌镇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乌镇的水阁空架在河流之上,远远看去,象飘在水上的船。微风吹过,仿佛这些水阁也随着河水的流动而飘摇,好一幅天然纯净的水墨画。
4、乌镇清澈如镜的河面上漂泊着无数条乌篷船,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偶而听到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伴着古色古香的小镇,犹如一首典雅的古曲,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5、乌镇像一本书,一本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的史书。乌镇像一首诗,一首柔情似水、清新隽永的诗。乌镇像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意境深远的风景画。
6、风里一池杨柳,月边满树梨花,乌镇有着诗意的朦胧和雅致;青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乌镇有着诗意的闲情和安静;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乌镇有着诗意的厚重和沧桑。
7、刚下一场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乌镇像一位苍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毡帽,套着对襟马褂,镶衬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乌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荡开波纹又迅速缝合,抚平历史的苍桑。
8、乌镇正像一首抒情诗,情深深,意浓浓,激越心胸;乌镇又是一部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
9、乌镇西栅的夜晚晴朗温润,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滴落的泪珠,慢慢从云层里润下来,光线的柔静是如此的少见,似纤细的绒毛,一缕缕地飘浮着,飘到临水人家的哪片瓦上,瓦上就会闪亮一片。
10、乌镇西栅,像一个远离尘世的美丽少女,不施脂粉,别有风情,又似幽谷佳人,翠袖寒单,独倚修竹,情调虽太清冷,却更增其悠然出尘之致。
11、记忆中的乌镇,枕河筑屋,依河造路,流水轻漾,涟漪微荡,桥街相连,舟声悠悠,迈出家门就是河,沿河就是街,狭窄的街巷,光滑的石板路,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典范。
12、雨点落在乌镇的河面上,荡起道道涟漪,隐约可以看见一群群透明的小鱼儿嬉戏玩耍,岸边的杨柳被风吹弯了腰,细细的胳膊轻轻触碰着河面。
13、风吹过,蓝印花布随风扬起,如千船竞发,古旧的木屋,静流的河水,玲珑的小桥,飘雨的小巷,寂静的长廊,红衣的女子,日暮的炊烟,如诗如画的乌镇啊。
14、乌镇,轻盈地坐落在中国的版图上,它在江南独特而美丽的空气里,在悠长的时光里,慢慢酝酿,散发出温情而迷人的芬芳。
15、小桥流水,悠悠船歌,古镇精致得令人心动,走上那古老的石桥,轻轻抚过桥身,手心的微凉,带着潮湿的水气,宛如乌镇柔和的质感,温柔细腻得恰到好处。
乌镇,美,觉得她的美高于周庄,高于同里
黑色的屋面,狭窄曲折的崎岖的石板路
和周庄同里相比
乌镇多了很多江南朴实的小镇的气息,很贴切,很自然
镇,安静的那种
屋,黑色的那种
桥,小小的那种
水,细细的那种
路,青苔的那种
人,秀气的那种
木,雕刻的那种
给人觉得乌镇的一切一切都是很小,很娇小
向往,朴实的乌镇,安静的,潮湿有青苔的路。
7.描写乌镇的诗句1,《乌镇酒舍歌》 明代 瞿佑 落花流水人家近,鸿雁凫瑽飞阵阵。
一双石塔立东西,舟子传言是乌镇。 译文:渐渐靠近村庄,花残凋落随流水漂去,大雁飞鸟在河面上阵阵飞过。
一对石塔耸立在东西两侧,船夫说这就是传言中的乌镇。 2,《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二首)》 明代 史鉴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
译文:乌镇桥边,夜晚明月当空。梦中犹如欢呼起来看山一样。
3,《乌镇逢雨》 当代 徐平 桐叶疏疏苔壁青,乌篷船向古津停。行来李巷连陶巷,到处旗亭复井亭。
译文:梧桐树上的叶子稀稀疏疏,墙壁上的青苔绿意盎然,乌镇的篷船停在向古津。一路走来,李巷连着陶巷,到处都是旗亭和井亭。
4,《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唐代 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译文: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而飞往江南乌镇的北雁还迟迟未到。
5,《溪行欲与樊榭游乌镇东西二寺不果》 清代 全祖望 缓棹出乌镇,遥山入望希。清流染晴色,稚麦幻春晖。
译文:船夫慢慢的摇着船桨从乌镇出来,远处的山里的越来越不清晰。清澈的泉水和太阳的余晖染成一色,田里的麦苗在享受着春晖。
8.描写乌镇的诗有哪些《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史鉴
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
《乌镇普静寺寺沈休文故居也》
年代: 宋 作者: 高翥
寂寞梁朝寺,深廓十数闲。
碑存知殿古,香冷觉僧残。
断岸舟横浦,平坡树补山。
休文如好在,依旧带围宽。
《夜过乌镇》
年代: 宋 作者: 宋伯仁
望极模糊古树林,弯弯溪港似难寻。
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拓阴移月未沉。
恨别情怀虽恋酒,送衣时节怕闻砧。
夜行船上山歌意,说尽还家一片心。
《乌镇酒舍歌》
年代: 明 作者: 瞿佑
东风吹雨如吹尘,野烟漠漠遮游人。
须臾云破日光吐,绿波蹙作黄金鳞。
落花流水人家近,鸿雁凫瑽飞阵阵。
一双石塔立东西,舟子传言是乌镇。
小桥侧畔有青旗,暂泊兰桡趁午炊。
入馔白鱼初上网,供庖紫笋乍穿篱。
茜裙缟袂搴帘出,巧语殷勤留过客。
玉钗坠鬓不成妆,罗帕薰香半遮额。
自言家本钱塘住,望仙桥东旧城路。
至正末年兵扰攘,凭媒嫁作他家妇。
良人万里去为商,嗜利全无离别肠。
十载不归茅屋底,一身独侍酒垆傍。
相逢既是同乡里,何必嫌疑分彼此。
小槽自酌真珠红,长床共坐氍毹紫。
捧杯纤手露森森,酒味虽浅情自深。
飞梭不折幼舆齿,鸣琴已悟相如心。
晚来独自登舟去,相送出门泪如注。
他时过此莫相忘,好认墙头杨柳树。
9.描写乌镇的好文章清晨五时,天色未明,大家都早早的来到了集合点,兴致勃勃的等候旅行社的大客车,年轻的还带着孩子一起去。
一路欢声笑语弥漫在奔驰的车箱里。上午九时许,客车驶入浙江湖州路段时,遇交警例行检查。
原以为一会儿就行,谁知车主证件不全,驾驶员、车主及导游**相继被交警带去谈话,后来又令驾驶员将车开至检查站院内,依法扣留,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的情绪变得急躁起来,原本就不宽裕的游览时间又被意外的挤占了去,幸好湖州交警及时为我们调来了当地的豪华旅游车,这是一辆赴北京参加过奥运会的豪华大巴。十点半钟,我们总算重新启程了。
导游**一再致歉,并调侃说,如果不遇检查,我们怎能坐上这辆奥运专车呢?调侃归调侃,但我们的心情却大打折扣了,而实际旅游时间也要缩水了。中午时分,旅游车驶入乌镇,导游带我们到预定的酒店吃了午饭,这里的饭店生意真好,前来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匆匆的吃完饭,就进入乌镇东栅景区。 乌镇是江南水乡古镇,镇内河街平行,水陆相邻,民居宅房傍河而筑,两岸以石桥相连,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风韵。
而令游客趋之若鹜的更为那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小镇有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有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读书的昭明书院等人文景观。由于是双休日,游人摩肩接踵、拥挤不堪。
我们跟随导游,顺着人流前行。进入景区,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
桥名“逢源双桥”,双桥下是“财神湾”,带着乌蓬的船儿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眼中、心中满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润润的,幽幽的,那沿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一式的粉墙黛瓦,河道里时有乌蓬船过往,古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顷刻间便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如梦如幻,似景似画。过了双桥就到了财神堂,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
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世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 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中药铺。
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知是放中药的。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由于时间很紧,我们就这么跑马观花的一带而过了。
再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两排木门人家。这画面让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不过已看不到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撑着色彩缤纷的可挡紫外线的现代伞的阳光女孩。
木门上的油漆大都掉落,显出的是木材本来的颜色,不知道这其间需要经过多少次风雨的洗刷,才还原了自己的本色。木门里的人家有的在自家门前摆上小摊卖些玉米棒、茶叶蛋之类的食物。
接下来的江南百床馆是一个有趣的去处。陈列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上百种床。
雕花描金,无论是人物还是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这些古床,精致得无以复加,一张新婚床,从里至外有三层,如同小型的房间一般,真个是红绡帐暖度。
我的一同事说她在上海的家,居室也只有这么一张床的大小。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也许主人曾经在上面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方便了女儿家更衣。
这一张张做工精美的床在向人们昭示着主人所处时代的繁华与奢华。 “公生糟坊”里满是酒香,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
这种酒叫“三白酒”,是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这里的生意红红火火,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
这一处的回廊里有许多卖姑嫂饼的,三白酒和姑嫂饼都是乌镇的特产。 染坊曾在电视剧里见过。
晒布场上,一条条染好的蓝印花布高高地挂在一根根竹竿上,那布上印染的细碎花儿随着那一片片幽蓝迎风摇曳,轻舞飞扬,我和同伴忍不住在此留影,却不小心脱离了团队,只得单独游览了。一间间店铺里陈列着蓝印花布的制成品,有上衣、裙子、头巾等等,因时间较紧,无法挑选,因此一件物品也未买。
随即来到余榴梁钱币馆,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走马观花,也领略了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纪念馆,这里原先是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书院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纪念馆有茅盾塑像,通过文字及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十三岁前住在乌镇,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及作品。《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茅盾为乌镇增添了一份静雅之气。
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东栅西头“江南三大道观”之一的修真观。修真观布局宏阔,气势轩昂。
山门前的石板广场十分开阔,是镇人迎庙会,看社戏的地方,是旧时乌镇的文化中心。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
清明节的资料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推荐四年级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四年级作文1对于《天上的船》,大家想必不太熟悉。那我就来给大家推荐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殷健灵,1971年10月出生于上海,还创作出了《纸人》、《野芒坡》、《轮子上的麦小麦》等系列作品。
而《天上的船》讲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主人公是男孩儿岩糯和女孩儿奈娜。在奈娜没有出现以前,岩糯还是一个很孤独、内向的孩子。在奈娜出现后,岩糯和奈娜成了朋友。但奈娜的爸爸去世了,奈娜却没有哭,坚强的她认为爸爸没有死而是飞去了瑞福里斯。于是,她和岩糯一起踏上了去瑞福里斯的路程。
这次的旅途是十分危险的。一路上各种惊险不断。最危险的就是鳄口留生。岩糯和奈娜因为要过河,用一种柔软的原木做了一条木舟,没过多久引来了一条鳄鱼,岩糯用船桨扎,奈娜用毒吹管攻击,才好不容易让他们逃脱了。过程十分惊险。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在未知情况下的生存方法。也懂得了与自然抗争,存活下来。同时,我也明白了有些肉食动物并不残忍,它们只是想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块立足之地而已,那只是它们生存的方式。
希望每一个拥有宠物的人,好好珍惜它们。
推荐四年级作文2这真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啊!你瞧,炙热的太阳把小区花园里的花儿草儿都烤蔫了,一朵朵、一棵棵都无精打采地趴下了身子;你听、树上的蝉儿烦躁得吵不停,一直在叫“热死了、热死了……”;我摸一下,阳台上的窗台都被晒得烫烫的,我用手一摸,赶紧把手缩回来,都可以煮鸡蛋了;你感受一下这样的热,我窝在整天开着空调的客厅里,吃饭的时候也是汗流浃背。
这真实一个炎热的夏天!还好暑假,我可以呆在家里。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在报导这个夏天的炎热。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记者戴着安全帽,手拿话筒在采访建筑工人。只看到从记者额头上安全帽下豆大的汗珠股股地流下,不小心流到眼睛里,记者都睁不开眼,再看记者的身上,早已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再看旁边接受采访的一个工人。他戴着安全帽,光着膀子,皮肤被晒得光溜溜、黑黑的,似乎在冒着油。他说话的时候,喉咙里似乎在冒着烟。
平时热闹的步行街上,没有了往日人头攒动的人群,广场上空荡荡的,公园的座椅上也没有人坐着休息,孤单的在那儿。
透过这些电视镜头,我又了解到这个夏天的炎热。
这真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热得让人无可奈何。
推荐四年级作文3冬去春来,百花盛开,不知不觉已到了春游的好时机。我建议到橡皮坝去游玩,由于那的空气新鲜,对身体有好处。
从河堤走,可以到“紫薇园”休息,“紫薇园”的花草树木都很美。你瞧!小草弟弟正陪着春风姐姐和花朵妹妹跳舞呢!跳的多么开心,它的姿势是那么优美呀!
接下来就沿着小路一直走,到了“母猪圈”的时候再休息一下。大家一听“母猪圈”,一定以为是喂母猪的地方吧!我会说:“不!”由于这是为了纪念神猪的。父亲对我说过,有一次发洪水,有许多人都被冲走了,就在这个最危机的时刻,突然有一只神猪出现在水的中央,把洪水全部都喝干了,刚喝干洪水就消失了。因此把这个地方叫做“母猪圈”,来纪念那只神猪。
再往前走一千米左右,有一片空地,又可以休息了。那里有两棵梧桐树,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的叶子,就像一把把的小扇子。你看!那边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就像金子一样,散发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上面的`蝴蝶翩翩起舞,美极了!
同学们,这里还有许多好玩的呢!到底是什么那么好玩?你来了自然就会知道!
推荐四年级作文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自荐的标题是才艺。我从5岁就开始学钢琴了,如今已经通过6级的考试,而且乐理也已达到高级——B级。因此,《致爱丽丝》、《梁山伯与祝英台》、《夜的钢琴曲(五)》、《三寸天堂》等世界名曲都能让我获得奖杯、奖牌。
在学习的过程中,平时的练习是很枯燥的,每首曲子都要弹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以至于很多次都想放弃,但一到上课时老师对我的肯定,让我重拾了信心。
由于对音乐的热爱,我又先后报名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民族乐团和学校的古琴社团,经过层层选拔,我如愿地加入了,开始学习笙和古琴,这让我增加了对音乐的了解。
大家听了我的自荐,一定对我有所了解了吧,请把你宝贵的一票投给我,谢谢大家!
推荐四年级作文5今天在快乐作文班举行了“雏鹰争章”的活动。我推荐来湘豫去争“英语章”。因为她的英语成绩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她也喜欢所做一些英语卷纸。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她学习好,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的好朋友来湘豫可是一个有名的“英语大王”。许多人问她英语题,她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
记得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去英国旅行,那里到处都是外国人,去往旅馆的路上,有很多外国人和我打招呼,我却一句也听不懂。幸好我旁边有一个“小翻译”在,不然我可就丢大脸了。
还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遇到了她,她正在看一本书,我心想:她这回除了学英语终于能干点其他的事情了。想着想着我便凑上前一看,原来她看的也是英语书。我对她说:“你除了学英语,看英语书和做英语卷纸你就不能干点儿别的呀!”话音刚落,她就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起了英语句子。
正是因为她英语学得特别好,所以我推荐她来争“英语奖章”。
指导教师:牛瑞芳
推荐四年级作文6在这个暑假里,我们去了重庆,这个重庆都建立在山上连走路都很累。这里不光有山路,而且还有山呢!我们就去了仙女山。
我们一进山就闻到了瀑布的味道,我们跟着导游在山里走来走去,一路上,所有的大树好像都被瀑布浇了一样,叶子像“磕头虫”一样滴一滴水就抬起头。很快,我们就来到了金龙桥上,金龙桥旁边的小溪不知道被施了什么法,已经变成了牛奶的颜色了!在小溪的上面有很多我没见过的昆虫在上面安了家。
一眨眼,我们又来到了青龙桥。那时的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但是,在青龙桥上。一眼望过去全是大树,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又瘦的,有绿色的,有红色的……美极了!我好像一下子又充满了力气期待着下一个经景点。
渐渐,我们又到了第三桥:黑龙桥。大致一看,黑龙桥上又湿又滑没什么特点,但是,仔细看,桥旁边的蜘蛛网上沾满了露珠漂亮极了!过了一会儿一把“大刀”出现在眼前,真是神奇啊!
在仙女山里,我们看见了神奇的风景,你们想来吗?
推荐四年级作文7我慢步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穿白纱裙的小女孩,看着她,想起了小时候我也有一个和她一样的裙子。她想过马路,可是……
时绿灯亮了,汽车一个个穿梭在大街上,小女孩似乎不害怕这些,她毅然的走在马路上,可能因为她太矮,一辆汽车司机没有看见她,司机只冲她去,惨剧发生了,汽车从小女孩身上碾过去,也许这为司机感到什么了吧,他没有下车,而是飞一般的开走了,过往的路人都惊呆了,他们停下来,看着这具尸体……
而我在着一瞬间,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短暂。我不禁想到一句歌词 “ 人生短暂,人做的事很多,为什么人不知道珍惜呢? ” 是啊?交通规则为什么人为什么不去尊守,为什么一定要发生了才知道珍惜啊!
也许这为小姑娘她并不知道 “ 红灯停,绿灯行 ” 的道理把。
生命没有了,人做什么都没用了。在每年都有几万或者是十几万因交通事故而丧失 了生命,而哪些人不是因为不知道交通规则,而是知道非得去做。生命失去了,才知道去珍惜,为什么现在不好好去珍惜?
生命宝贵,也十分短暂,人好好珍惜现在的生命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推荐四年级作文8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无处不在。比如,人们从蜻蜓身上得到了启示,从而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从青蛙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人们发现许多昆虫或动物能预报当天的天气状况,蜻蜓就是其中之一,每当,快要下雨时,蜻蜓就会降落在湖面上,这是由于下雨前,湿度高,潮湿的水气会把翅膀沾湿,也是蜻蜓捕捉食物的好时机,因此,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蜻蜓就会飞在靠离水面很近的地方。
你们知道直升飞机是怎么发明的吗?1907年,世界上第一架就像晴蜓一样的直升飞机由法国工种师伯雷格和黎歇才研制成功。这架直升飞机没有翅膀,机身两旁各有一条长长的机臂,每一机臂头上有两副能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四叶螺旋桨;当四副螺旋桨转时,直升机就可从地面上垂直升起。在试飞时发现飞机振动厉害,安全性能差,发生过许多机毁人亡的事故,科学家们反复研究蜻蜓飞行时的样子以及它翅膀的结构发现:蜻蜓的翅膀边上有一块较重的褐色的厚片,能保持飞行时的平稳,科学家发现后如获至宝,立即给直升机的机翼边上加重,这样一来飞机的平稳度大大提高,很少发生事故,直升机就这样诞生了。
啊,大自然真不愧是人类的启蒙老师啊!
推荐四年级作文9我走在沙滩上,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哗—哗—”浪花一个接一个地冲了上来,顽皮地拍打着岸边的巨石。那声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像一首有节奏的古典音乐。
浪花又在湿湿的沙子上行走。“呼—呼—”这声音,细细的,低低的。只有仔细地听,才能发现它的神奇。
浪花在岸上玩够了,便回到了大海的怀里。可是,它怎么也闲不住呀。看,浪花正托起鱼儿,想把它们扔上天哩!鱼儿在空中甩了几下尾巴,“啪嗒”一声便没在了海水中,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水花。“啪嗒”又一声重重的,响亮的声音,仿佛是重重的雷声,又像是响亮的笛子声,为寂静的大海增添了几个美妙的音符。
“噗—噗—”这是什么声音?这么快,这么清爽。是浪花,这淘气的小家伙,正亲吻着人们的脚丫呢!
天黑了下来,我踏着一路月色,带回了大自然的声音,还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推荐四年级作文10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堂吉诃德》,我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堂柯尔吉的人,从小看《游骑小说》立志成为一名骑士,他当上了骑士,每每遇到困难便克服,全是那本《游骑小说》让他成为一名世界上最英勇无比,最厉害的一位游骑士,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论什么事情,多大的困难,都会被克服的。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快点回去看看这本书吧!相信你读了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推荐四年级作文11宜州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我的家就住在宜州市西面的龙江河畔,西北面是宜州二桥。每当夕阳西下,我习惯到后面阳台上观赏夕阳下的美景。
天边的太阳被裹上橘**,没有像早上的太阳闪出耀眼的光,漫天的云霞在如火的暮色中悄悄换上了红妆。太阳变了,云也变了,犹如火烧一样。红红的云不时变幻着形状游动着。刚才还是一条大金鱼在游动,这会儿却变成了一只羊在啃着树叶,一会儿又变成了只大骆驼驮着重物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艰难跋涉……。
龙江河面在霞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刚才还在水中嬉戏的大人和小孩们已不见踪影,伴着炊烟袅袅飘飞在润湿的空气中,三两个摇船的渔家慢慢的将小舟荡向归途。
宜州二桥,这时也裹上一层橘**,晃眼望去,凝是雨后的彩虹。光线渐渐由明变暗,突然间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回响。“这夕阳真美,要是能带回家就好了。”是的,落日的盛景真的很迷人。这是一幅难以用笔来描绘的图画。
推荐四年级作文12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我推荐刘嘉荣争取表演章。他眼睛炯炯有神,鼻子小巧玲珑,嘴巴能说会道。记得春节前晚,我们班上也举行了隆重的春节晚会,轮到刘嘉荣了,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台,一点都不紧张,当他唱起歌的时候,连动作都做上了,很连贯,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就连台下的我们都跟着唱着,当刘嘉荣唱完的时候,我们全班都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还要推荐季凡煊争取阅读章。她写得作文妙语连珠,每当到作文课时,我们都在思考,她却开始写了,并且写得很好。每次她的作文都要被表扬。这些都因为她很爱看书,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还要推荐朱慧如争取朗读章,她朗读得非常动听,老师每次叫她读书时,她都读得琅琅上口,好像自己已经在那诗情画意的景色里了。
我推荐他们争取“雏鹰奖章”,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推荐四年级作文13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天蒙蒙亮,我就跳下床,穿上父亲母亲给我买的新衣服,接着就叫醒哥哥和父亲,拿着一盒鞭炮咚咚地跑下楼。父亲拆开盒子,拿出一串有两米多长的鞭炮挂到墙上,紧接着点燃。鞭炮声噼哩吧啦响彻云霄。就在这时,左邻右舍也开始燃放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
一声声巨响的鞭炮声仿佛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
放完鞭炮,母亲已经煮好饺子了。我们一家围着大方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互道新年的祝词,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吃饺子接近尾声时,小姑和姑父提着大包小包来给我们家拜年。小姑拿出两个大红包分给哥哥和我。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红包一蹦三尺高!
母亲“无情”的把两个红包收起来,郑重的问:“你们又长一岁了,在新的一年里知道要做什么吗?”
我和哥哥异口同声的回答:“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学更多的知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懂更多的做人道理!”
母亲和父亲听罢,笑了,夸我们长大了。母亲也把红包还给我和哥哥。
我爱春节!春节,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推荐四年级作文14乌镇,位于嘉兴桐乡。它有东、西、南、北四条老街,与水相邻。
一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白墙黑瓦的房子,它们依水而建。河上是一座座拱形的石桥。时常有一艘小船缓缓地驶来,又缓缓地驶过,给平静的河水留下一道道细小的波纹。你可以坐着乌篷船来一次悠闲的水上之旅。
清晨,人们在河两边的甲板洗着衣服,互相说说笑笑。到了中午游客开始多起来,街上的店铺开始热闹起来。店里的物品琳琅满目,精致的木雕、玲珑的手链、美味的姑嫂饼……都令人忍不住停下来看一看,买上一两样。
晚上,古色古香的阁楼亮起了金黄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就像一位朴素的村姑换上了华丽的装束。
如果碰到下雨,乌镇笼罩在江南的烟雨里,就有了戴望舒笔下《雨巷》的意境,让人心生愁怨。
听了我的一番介绍,你心动了吧,快去吧,美丽的乌镇正等着你呢!
推荐四年级作文15启东黄金海滩,这个地方你去过吗?如果你去过,肯定会和我一样情不自禁地说:"那儿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挺好玩的。"没错,今天我就要推荐这个有名的景区。
刚一下车,一阵海味飘来。再近一些,海风吹吹,那风抚摸着你的脸,舒服极了!闭上双眼,享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礼物。太阳升起来了,照在金子一样的金黄的沙滩上,照出一圈圈光晕,也把沙滩变得暖暖的。再朝前远处看看,海是那么广阔,波浪翻滚着,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种蓝宝石般的颜色。不一会儿,浪潮又会猛地大起来。你要等浪小一点儿,才能脱下鞋子,去趟趟海水,感受那凉爽又温柔的海浪,拍打着你的脚丫。当然,如果你早点儿去,还能看到特别壮观的日出。怎么样,这个地方够美的吧?
当然,那儿有许多好玩的,游客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孩子们在沙滩上用沙子堆沙堡,大人们有的在聊天,有的抓蛤蜊,有的捡贝壳,能捡到许多各种各样的贝壳和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还可以把它们当作珍藏品。
这个地方的物产也挺丰富,有泥螺等海鲜,都是何等美味的佳肴,大家都去品尝一下吧!
有风景有吃有玩,大家还不赶快去!
有关乌镇的诗词
基本简介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 杜牧的《清明》
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清明上河图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1] 清明节有人在先祖亡亲墓前垂泪,也有人在爱宠坟前掩泣。不止是人有墓地,宠物同样也有墓地。人们为宠物扫墓也跟拜祭祖先差不多,宠物墓前有照片、有白菊、有生前至爱的玩具作陪,还有的以水泥、大理石碑筑就跟人一样。除实体墓地外,宠物网络墓地、纪念博客也蔚然风行。和悼念亲人的网上祭堂一样,宠物祭堂可以祭酒、献花,申请也容易,多数只需输入宠物和主人的名字即可。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2]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编辑本段相关节日
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二者还是有不同之处,有关寒食节还存在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3]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清明节扫墓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清明节插柳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1,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柘阴移月未沉。出自宋代宋伯仁的《夜过乌镇?》,意思是:荻芦花因为有霜而变得沉重,桑木与柘木的阴影移动,月亮还没有完全沉下去。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出自韦庄的《菩萨蛮》,意思是: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3,一双石塔立东西,舟子传言是乌镇。出自明代瞿佑的《乌镇酒舍歌》,意思是:看到一双石塔在东西两边站立,听船夫传来的话说那是乌镇。
4,泉声嗽醒山人梦,一卷残书竹里看。出自明代文徵明的《横山堂小咏》,意思是:泉水欢快的声音惊醒了我的梦,于是拿起一卷残缺的竹书看。
5,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出自明代史鉴的《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二首)》,意思是:夜晚的乌镇,明亮的月亮挂在桥的上空,睡梦之中,好像是叫我起来欣赏山水风光。
清明节如何祭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
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 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
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
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 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
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 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
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 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
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
清明节插柳习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 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 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说法。
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正是“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
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
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12]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
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 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
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 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
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时节,我国民间有举行拔河比赛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拔河是我国一项古老的运动。它原是一种军队训练项目,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不过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牵钩”“拔桓”。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是一项游戏。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古代拔河的方式,据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桓,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两朋,两向起挽。当大桓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
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
拔河在唐代最为盛行。赵之珩介绍说,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个足球迷,同时又是一个拔河的爱好者。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拔河训练。由于唐玄宗的大力提倡,拔河越来越盛,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进行。
《唐语林》曾生动地记载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千余人拔河,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连那些外国来宾都被这盛大活动所吸引而惊叹不已。
清明节是哪天?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引节日简介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1]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2]也极盛。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各族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 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相关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清明节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相关诗词
清明诗句名篇
清明节《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阳清明日雨霁》 (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注: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谦称。评析:读此诗,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
其四:风吹外婆在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去不见人。
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其七: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又青;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
葬祭名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悼爱妻词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气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农业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清明节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我们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我们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风俗习惯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
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诗句鉴赏
清明节是重大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古人即使远赴京城为官,每逢清明节都会策马奔腾祭祖上坟。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清明节的诗句还有哪些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诗句大全,关于清明节的诗句鉴赏。
1、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节的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明节的诗句——《天有霓裳》刘小烽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5、清明节的诗句——《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7、清明节的诗句——《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8、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曲江怀友》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9、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0、清明节的诗句——《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1、清明节的诗句——《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2、清明节的诗句——《长安清明》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