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是如何预报的?

2.设置天气预报

3.什么是天气预报

世界气象预报网站_世界各地气象预报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气压、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由专业人士、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浮标在地面或海面收集。世界气象组织协调数据收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每小时(METAR)或每六小时(SYNOP)进行一次。

气象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收集世界各地的数据。他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研究云的发展。他们的红外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的温度。通过监测云的发展,我们可以收集云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但是气象卫星的精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所以地面数据还是很重要的。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与用于预测的数字模型相结合,以产生气象分析。它是对大气状态的最佳估计,是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三维表示。

数据天气

根据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通常可以在变成天气预报之前进行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利用统计学原理消除已知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为地面和高空。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天气符号,都是根据各地的天气代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个符号代表一种特定的天气。

代表云的符号,如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积雨云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风、大雾、连续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以统一的格式填入各自的地理位置。这样,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同时观测到的所有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阴、晴、雨、雪等。,可以填写在天气图中。从而形成代表不同时间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员可以进一步分析处理,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显示分析结果。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出重要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暴风雪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位置,画出全图的等压线,标出低压和高压的中心和强度。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图中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气压情况: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哪里是冷暖空气的对抗区。

高空天气图中填充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线面上所有点的高度,所以通过分析画出相隔一定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出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气压情况:哪里是低压的槽,哪里是高压的脊。然后画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预报员可以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气象台站利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介绍,自1966年以来,世界各地热带海洋的台风几乎都逃不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测和早期发现大风暴和严重灾害性天气是有效的。

制造工艺

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即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

②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屏前“点”讲解天气(主持人掌握每个区域位置的秘诀只有一个——死记硬背)

③中心进行图像合成,在电脑上将流程②中的蓝屏替换为流程①中的图表;

④中心将完成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气象是如何预报的?

预报形式多种多样 日本有关部门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内容详尽的天气预报。所提供的天气预报大致可分成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一般情况下的天气预报指今天、明天和后天三天时间的预报。日本把全国划分为一百三十八个气象区,每个都道府县均分成若干气象区,每个气象区每天要发出三次气象预报,内容包括今后三天的天气形势,风向、波浪高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概率等。 日本与1980年6月增设了“降水概率”预报项目,对一毫米以上的降雨或降雪可能性从百分之零至百分之百进行划分,并以十个百分为单位发出预报。降水概率为百分之三十的预报时,意味着发出的一百次概率为百分之三十的预报中,实际上会有三十次会降雨或者降雪,降雨或降雪的激烈程度及降水量不影响降水概率的百分比。天气预报里本来就含有概率因素。发出“晴”的预报后,也有可能出现“阴”或者“雨”的情况,这不过是从概率上进行判断,“晴”的概率为最高而已。因此,降水概率便顺理成章地被列入预报项目表中。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降水概率预报为百分之五十时,带伞出门的人约占一半。 日本的天气预报始于1884年6月1日。为了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日本把六月一日定为“气象纪念日”。日本在进行天气预报的前一年,即1883年开始了气象观测工作,是世界上起步较早的国家。最早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概括性的内容,日本全国通用。当时没有电视、收音机等现代化传播工具,天气预报就贴在派出所前面的布告牌上。 现在,天气预报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日本气象厅公布的气象数据,各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充分利用地图,图解、计算机制图等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地方新闻专栏里为人们提供小范围的天气预报,读者及收视者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得到自己居住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气象预报信息。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电话服务系统接收天气预报。通过电话不仅可以得知那个地区甚至日本所有地区的天气预报。 超级计算机大显神通 1996年3月,日本开始发布“分布预报”和“即时系列预报”,这是同以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的非常细致的天气预报。“分布预报”是把日本全国划分成大约两千个二十公里见方的区城,然后使用分布图以三小时时间段预报未来二十四小时的天气、降水量和气温内容。分布预报的大量数据可从气象厅的计算机向各电视台的计算机联机输送。各电视台在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制图处理,编排出丰富多的各地天气预报节目。“即时系列预报”以日本全国一百三十八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为对象,每隔三小时预报未来二十四小时的天气状况。人们根据这项预报。可以了解到“大约几点会下雨”及“晚上气温会急剧下降”等方面的详细信息。降水近时预报的主要目的是防灾,而“分布预报”和“即时系列预报”的内容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气象商务 社会对气象信息的要求正在日益多样化。提供气象信息的工作,过去一直由部门所垄断,为了适应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于1993年5月修改了有关法律,设置了须通过统一考试的“气象预报士”国家资格,允许民营单位根据需要发布局部地区的天气预报。随后,对民营单位预报的对象地区及预报期间的限制逐步放宽,2000年7月起已可以发布大范围的天气预报;2001年4月起,进一步允许民营单位发布未来一个月的天气预报。 日本对气象预报工作放宽限制后,被人们称为“气象商务”的新型商务不断涌现。目前,已有四十二家包括民营公司、个人以及气象局外国团体组织日本气象协会、地方组织等单位和个人向气象局申领了经营天气预报业务的许可证。上述单位或个人将对气象局免费提供的气象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向社会发送气象预报。面向社会发送的气象预报中,有人利用有线电视台以及网站主页,每隔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更新一次气象内容。还有向手机及车载全球定位系统提供天气预报以及注意预报、警报等服务项目。 面向企业的气象服务,在比气象厅公布的天气预报范围更小的地区内,通过网络将气温、天气、风向和波浪高度等详细的气象信息传送给企业。其中还有主要提供有关电视信息的气象业务公司。该公司使用传感器感应打雷时发出的电磁波,根据计算机计算出雷击位置后向企业预报,该公司信心十足的表示:“预报的雷击位置误差不超过一公里。”该公司的客户中除了高尔夫球场等露天休闲公司外,最近要求提供雷击信息服务的半导体工厂在不断增加。工场在遭到雷击停电后,会自动切换成自动电源,那时电源会出现短暂低压,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参考雷击预报,就可以提前切换成备用电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设置天气预报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什么是天气预报

现在几乎所有的手机都带了天气预报功能,但是有时候手机的默认设置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那么就需要进行重新设置,那么应该如何设置呢?

1、打开手机在手机屏幕上点击天气预报的图标。

2、进入天气预报主页后,点击屏幕右上方的三条线图标。

3、进入页面后在页面的右下方有一个设置选项,点击该选项。

4、进入设置页面后,可以看到列表中有温度单位、天气声音、自动更新和更新间隔四个选项,首先点击位于最上方的温度单位,进入温度单位设置页面。

5、进入温度单位的设置页面后可以看到软件提供了℃和℉两个选项,在列表中点击你需要显示的温度单位。

6、点击“天气声音”和“自动更新”的滑块,对天气声音和自动更新进行开启或关闭设置。

7、位于最下方的是更新间隔时间设置,点击更新间隔,进入更新间隔的设置页面。

8、从更新间隔的设置页面中可以看到有1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共5个选项,点击图示位置的圆圈就可以实现对更新时间的设置,为了保证天气的准确性建议可以设置为每1小时更新。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

每天的任何时候,世界各地的气象台都会收到来自气象站的各种天气记录资料。这些记录汇总成巨大的数据库,气象学家从中获取信息。使这些资料得以大规模交流的机构是全球通讯系统(GTS)。当数据被输入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后,气象学家就可以绘制天气图。在作出天气预报以前,他们非常仔细的研究天气图,并和以往的图像进行比较。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甚至可达85%,但如果要预测未来一周以上的天气,那就困难多了。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16世纪以前,人们只能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象物象来判断天气或气候的变化,随着科学观天测云经验的积累,一些有预示性的云天现象被编成谚语而流传,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等,今天,这些谚语在我国农村仍然广为流传。 17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气象观测进入到应用仪器阶段,随着气象站的建立和气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演变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单站预报方法。 100多年前,随着电报和探空气球的出现,地面和高空的气象报告可以被较快地传递和集中,欧洲出现了天气图。 19世纪后半叶,英法等国一些科学家开始用分析天气图来制作天气预报。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发现了风压定律;1917年至1928年挪威人皮叶克尼斯父子和瑞典人贝吉龙等创立了气团、锋面的学说;1937年至1939年美籍瑞典人罗斯贝创立了大气长波理论,使天气图预报方法由浅入深日臻成熟。 现在,计算机及航天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天气预报科技水平达到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