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山5.1级地震前电视弹出预警,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撤离?

2.地震警报怎么使用的

电视预报地震倒计时_电视预警地震多长时间

一段网络显示,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电视台提前发出地震预警。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变成一段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显示文字“地震预警系统,四川省九寨沟正在发生地震,汶川有感,请做好避险准备”,语音播报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此时,拍摄者所在房屋顶部的吊灯在微微晃动。

记者连线了汶川县电视台,总编室一位付姓工作人员说,这套预警系统由当地地震局免费安装,与汶川县的电视数字终端相连接,一旦发生地震,电视信号会自动切断,发出警报,提醒市民撤离。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工作的杨丽冰也听到了预警。昨晚她正在公司加班,“突然响起像防空警报一样的广播声音倒计时”,她听到的第一声是47,“很尖锐的女声”。她记得,大概倒计时了十几秒以后,办公室就感觉到摇晃了。

杨丽冰说,最开始他们同事还在开玩笑,说难道是空袭了,后来发现是地震,“全办公室的人拔腿就跑”,沿着办公楼的安全通道去了相对安全的场所。

此次地震中,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陇南市提前19秒收到预警;包括汶川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四川科技”等近20个政务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

此次地震预警的“功臣”,是阿坝州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减灾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

汶川县防震减灾局一位孙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地震预警系统是在汶川地震后安装的,在汶川首先开通,推广到周边多地,已经运行了三四年时间。

9日上午,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减灾所所长王暾接受记者访时表示,目前,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国内唯一一个实际应用的地震预警系统;减灾所与各地市县防震减灾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了延伸至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地震区人口90%(6.5亿人)的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王暾坦言,这套系统只能做到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和地震波赛跑

王暾:这次地震,我们减灾所通过和阿坝州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给成都市提前71秒预警,给陇南市提前19秒预警;四川省广元市、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州,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汉中市6个地区的11所学校提前5秒-38秒发出预警。

研究表明,当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和地震波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给目标发出警报,只有几秒的响应时间,来不及人工转发,用户需要直接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立即取措施避险。

有预警也好啊,最起码可以减少伤亡,希望这样的预警系统越多越好。

唐山5.1级地震前电视弹出预警,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撤离?

近日消息:从地震预警到地震预测还有多远

近日,一条关于九寨沟地震后,四川汶川、北川、茂县三地电视台发布预警提醒观众避险的消息引人关注。网上的显示:九寨沟发生地震后6秒钟,距离震中300公里的汶川,电视观众看到,正在播放的节目突然中断,屏幕上出现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四川省九寨沟正在发生地震,汶川有震感,请做好避险准备”。同时语音播报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大约进行到36秒时,屋顶出现晃动。

这次预警是由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阿坝州共同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发出的。预警系统与汶川等地的电视数字终端相连接,若监测到强震,电视画面便立即切换成报警倒计时,如果小于3级,屏幕下方则有滚动字幕的提示。据介绍,这已经是预警网第三十八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在惊喜惊奇之后,不少人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现代科技实现了“神舟飞天”“蛟龙探海”,能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预报地震呢?

地震预警≠地震预测

目前的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发出的,而地震预测需要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预警不等于预测。

虽然现代科技进展飞速,但入地探测,实现对地震的精准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道难题。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周荣军研究员分析说,通俗地讲,要做到预报预测,需要找到与地震运动过程相对应的指标,但目前还不能确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并且地震孕育的过程比较长,特别是大地震,复发周期可能达到上千年,但一旦断层破裂,能量又是在瞬间释放。观测时间短、地质运动的不均匀等都造成了信息鉴别的难度。所以在地质学上,哪些地段容易发生地震可以确定,但做不到预报具体发生时段。

但科学家们对地震的探索研究不断深入,预警技术的产生便是一个例证。在日本、墨西哥等地震多发国家都开展了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

至关重要的“时间差”

在四川汶川等地运用的预警技术,简单地说,是利用地震的P波与S波,特别是P波与电波的“时间差”来实现的。

地震产生的震动叫地震波。它能穿过固体物质向四周辐射,把震源处的能量传送到地表。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纵波最早到达震中,但破坏力较强的横波,每秒能跑出3至4公里,随后到达。而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其“速度优势”为地震即将到达的区域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这一过程就如同闪电和雷声之间的赛跑。因为光速大于音速,所以总是在闪电之后才听见雷声。因此,各地收到预警的时间是不同的,从几秒、几十秒到一两分钟,离震中越远,得到的预警时间越长。

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预警也有“盲区”。一般认为,地震预警系统对距离破裂断层大于50千米的范围有效。对于50千米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千米以外的地区,一般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不严重,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发出预警,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强震时,预警实效更大

在强地震发生时,就是这短短的“读秒”却可以带来更多生存的希望。周荣军介绍说,“有破坏有预警”,在遭遇强地震时,预警的防震实效更能得以体现。

此外,对于高速交通(如高铁、民航、地铁等)和重要的建筑设施(如核电站、水电大坝等),地震预警系统十分必要。在几秒钟内,紧急关停、减速停车等应对,可以阻止或减轻次生灾害的发生。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对于重要设施等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地球的运动从未停止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所以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数量大约在每天1万次左右,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也有500万次之多。但这些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据统计,6级以上的强震每年发生10到200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发生18次,8级及以上的巨大地震平均每年1到2次。

按照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震级共分9个等级,是以地震仪测定的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地震愈大,震级越高,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小于3.0级时,一般不会觉察到大地的震动,5.0级以上破坏程度就大得多了。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区,是地震多发国家,这更提醒我们要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掌握自救技能。

地震警报怎么使用的

近日,继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在河北唐山发生一次5.1级的余震。事后发现,当时许多居民家中的电视机都发出震动提醒,电视机的屏幕上显示据地震发生还有几秒钟的倒计时,当遇到此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效的撤离呢?

首先,我们要关闭家中的电源,煤气等的开关,地震的爆发很有可能诱发火灾的发生。

第二,如果我们居住在高楼中,我们撤离是来不及的,我们必须远离家中的窗户,窗户是向外,在地震发生时,很有可能随着地震而将我们摔出去。此外,我们不可以躲避到衣柜,床底下等地方,当地震来临时,躲藏在这些地方是非常危险的,是非常容易受伤的。我们还必须远离家中的空调,挂灯等,当地震发生时,这些物品随时可能掉下来砸住我们。居住在高楼中,我们经常乘坐电梯,但是,在即将发生地震时,我们是绝对不可以乘坐电梯逃生的,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地震,如果我们被困其中,是很难解救的。我们来不及撤离时,最好躲到家中的卫生间,因为这里的空间较小,抱头躲到三角结构的部分,可以减轻我们受伤的可能性。

第三,如果我们居住在低层楼房或者是平房,看到电视中发出的地震预警,我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附近空旷的地方,在撤离的过程中,要随时抱着头部,仔细观察周围建筑物的变化,避免地震的爆发不小心砸住我们。如果在撤离过程中,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立刻抱头蹲下,有效的保护头部,减少被砸伤的可能性。切忌不可以在发生地震时,在房内来回跑动,这是非常有可能受伤的!

平日里,我们必须学习有关的地震逃生知识,进行相应的地震训练,当地震发生时,有效的保护好自己。

若使用的是vivo手机,设置版本13.5及以上版本,可以进入手机设置 --安全--地震预警,开启地震预警服务。周边发生地震时,方便您及时接收到预警信息。

如果在设置中未找到功能开关,还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开启功能:

1、天气 版本≥V6.0.0.0:打开天气APP -- 右上角-- 设置 --地震预警,开启地震预警服务。

2、天气 版本<V6.0.0.0:打开天气APP -- 向上滑动页面--在页面中找到并开启“地震预警”

3、地震预警服务支持全国范围(港澳台地区暂不支持)。当开启地震预警功能时,设备处于支持预警地区且在预警范围内,将向您发送地震预警提醒。具体可参考地震预警支持地区。

*注:天气 版本V5.2.3.1及以上版本支持地震预警功能(天气V5.2.9.0版本不支持地震预警)

更多使用疑惑可进入vivo--我的--在线客服--输入人工,咨询在线客服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