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2.数九歌中天气极寒冷的诗句是

3.为何“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4.什么时候天气白天变长

5.天气从哪天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啊

沿河天气预报7天_沿河天气

这一种是东北版的《二十四节气歌》,歌词具体如下: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哎唻哎嗨哎嗨哟 春呀吗春天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哎唻哎嗨哎嗨哟 夏呀吗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割蜜薯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哎唻哎嗨哎嗨哟 秋呀吗秋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汊牢 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冰如铁 迎来又一年

盼望冰消雪化艳阳天 哎唻哎嗨嗯哎哎嗨哟

东北版二十四节气歌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杨柏森谱曲,由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闫学晶演唱,收录在歌曲专辑《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中。

是东北老百姓根据节气变化与当时人们的具体活动编写成的顺口溜,是人们在长时间劳动过程中的经验所得,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_百度百科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下一句是: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意思是七九的时候冰雪开始融化,冰封的河面会慢慢解冻,又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到了八九天气更暖一点。

雁子便会从南方飞回来筑巢,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和生生不息的循环。这是“九九歌”的其中一句,说的是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扩展资料:

一九到九九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后面的话是形容天气冷暖的程度。

一九二九,不出手:天冷的手放在兜里或是戴着手套不往外露。

三九四九,冰上走:河面已经因气温的下降结冰,人在上面走也没有关系。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天气有点点暖的趋势,沿着河边已经有要春的迹象。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河水开化,南飞的燕子已经往回飞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天到来,耕牛下地开始准备种庄稼。

数九歌中天气极寒冷的诗句是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天气越来越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因为在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冷的阶段,但是一到五九,天气就会变得暖和起来,所以在数九童谣中才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说法。

五九后地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农民又要准备开始新一年的耕作,所以五九对于农民来说,还是新一年劳作的开始。

数九歌的介绍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为何“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三九四九冰上走。

九九歌是中国民间谚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数九是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九”就是桃花遍地的时候,然后再加上一“九”,是“耕牛遍地走”,一共九十天。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扩展资料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

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与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

什么时候天气白天变长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意思是五九六九时,大地渐渐回春,柳树发芽,天气由冷渐暖。

五九是冬至开始的第五个九天。五九一般是1月份到二月份之间的几天。五九是我国数九当中的中间的一个节气,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冬至后即开始“数九”,意味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五九”头一天如果是阴天或者下雪,也就代表着之后的雨水较多。因为五九是立春之前最后一个九,此时正是万物即将破土而出的时候,也就是植物准备发芽的时候,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这时候的雨水会帮助植物顺利抽出新芽,会让春季的木气顺利地冲出地面。

俗语起源:

“数九”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历史悠久,在民间口口相传。它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

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随着历史发展,南北风俗文化融合,“数九”广泛流传,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在北方地区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数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过歌词版本略有不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

天气从哪天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啊

冬至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酷寒,天气就渐渐转暖了,因此,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最晚在商代,中国人便已通过圭表日中测影的方法测定冬至的日期,但会有两至三天的误差。

重视冬至,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测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周代,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天文学讲冬至: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天气从冬至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酷寒,天气就渐渐转暖了。因此,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

最晚在商代,中国人便已通过“圭表日中测影”的方法测定冬至的日期,但会有两至三天的误差,历史上何承天曾“立八尺之表,连测十余年”,祖冲之也曾“考影弥年,穷查毫微”。

重视冬至,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测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周代,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

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iknow-pic.cdn.bcebos/77094b36acaf2eddc4cd7e7b831001e939019367"target="_blank"title=""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77094b36acaf2eddc4cd7e7b831001e93901936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s://iknow-pic.cdn.bcebos/77094b36acaf2eddc4cd7e7b831001e939019367"/>

扩展资料: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health.people.cn/n1/2018/1222/c14739-30481935.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冬至”驾到,一阳始升">人民网—“冬至”驾到,一阳始升

/history.people.cn/n1/2016/1221/c372330-28967115.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为何冬至大如年">人民网—为何冬至大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