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寿县天气_淮南寿县天气预报30天查询
1.江苏省固镇属于哪个市
2.南陈的历史,要详细的
3.杨邦乂的人物生平
4.安徽的名胜古迹
★ 木
在中国的阴阳五行中,甲乙木克壬癸土。城防毫无疑问属于土系。有趣的是在火器成熟之前,木系的攻城具当真在攻城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主导了数千年的战场。当然这不是古人刻意追求五行相克之理,况且鲧造城以自守,周文王伐崇破城的时候五行之学尚未成熟。木器得以大行其道,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自人类先民执木棍石刀以御禽兽乃至钻木取火,木器相对于金石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所谓戏法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木系战具以其作战手段大体分为抛射类(如抛石机),登高观敌类(如巢车,望楼),攀爬登城类(如云梯),临城冲撞类(如冲车),躲避箭石类(如墙车),跨越河堑类(如壕桥),毁敌器械类(如撞竿)阻敌前进类(如柜马枪)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车,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可想而知若没有车的发明,攻城战将乏味的多。
通过考古发现基本可以判定有轮车辆来源于雪橇。在20世纪60年代,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泥沼中人们惊异的发现了几片8000年前的滑雪板残片;在挪威的勒得聿岛的岩壁上刻着一位滑稽的滑雪者形象,此人姿势相当标准只是其长着一双长耳,如果他不是一只兔子的话,那就说明他带着兔耳帽,当然考古学家普遍倾向于后者。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1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相信坐过记程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我们去一个较远又不知多远的地方的时候,就会看着记价表上的数字心惊肉跳。虽然记程车行业兴起不久,但中国早在公元前80年就有了记里程的车子——记道车(又名记里鼓车)。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就提到了记道车和指南车。记道车根据轮子转动的圈数计算里程。每走一里,机关就启动一次,下层的木人击鼓一次,关于记道车的构造,《宋史》有详细的记载。(12)。
另一种颇具玩味的怪车是“风力车”(13)书中称一个叫高苍梧叔的人造过一辆风力驱动的大车,可载30人,日行数百里。相传,隋炀帝督造了一辆风力车可乘几千人。想来若非这位帝王请来了九天风神,就是口头传说的刻意夸张。16世纪末中国的“风力车”传到了欧洲。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在不朽的《失乐园》中感叹:“在丝绸之国啊,依靠帆的翅膀和风的力量,那儿的人驾着藤草缠绕的大车。”甚至有人在19世纪提出风力列车的设想,但只要想一想风停后司机就得被迫推着火车走的悲惨下场,就足以使人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另外一个疯狂的设想是朱元璋的“吕公车”相传此车长几十丈,外披重甲,由上千军士推动,车上装有火铳,强弩威力无匹,只是推着这样的“城堡”满街跑,绝对是一件苦差使。
既然是与木有关,当然就少不了鲁班,据说鲁班做了一辆木头车子,以木人驾两匹木马,日行数百里,结果当其母坐上去的时候,木人一扬鞭,车子如风逝去,其母就此无影无踪。此后,鲁父又因鲁班的发明而失踪,故而,人言:“鲁班巧,亡其母;鲁班巧,亡其父”。
抛石机(又称炮),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抛车”。《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如图)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关于霹雳车的形制可参见《纪效新书?卷四》:“炮车 以大木为床,下安四轮,上建双陛。陛间横括,中立独杆,首如桔槔状其杆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其旋风四脚亦随事用之。”
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据《武经总要》记载,炮的种类达十几种。大体分为轻,中,重三类。轻者由两人操作;中者几十人;至于重者,高达数丈,发百斤石弹,动辄上百人前呼后拥,排场极其壮观。气势直逼当红的“大脘儿”,当然,炮也确是攻防战的明星,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14)如此可见一斑。但是诚如刘欢的一曲《好汉歌》中所唱的“你有我有全都有”,金国在炮的使用上也没有让宋国专美于前,在进攻东京汴梁的时候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据史书记载:“金人广列垒石炮座,……所列炮座百余,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15)又云:“城下列炮座二百余所,七梢炮,撒星炮,座石炮并发,又以强弩千余助之,城上矢石如雨,使守卒不能存立,……”(16)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蒙古炮兵的变革首先来源于炮的形制的改变,中国传统炮的最大缺点是其发射方法(如图)。炮的动力源自于一群壮汉的瞬间爆发力(一句话:累!),人的力量很难统一,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况且人每次用力的大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炮的试射成为了白浪费力气的无用工。如果哪位的炮手实现首发命中,那真应建议他快去买“”(记得这主意可是我出的,要劳务的呦!)。蒙古的炮称为“回回炮”,它是一件“驳来品”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回回炮”的“长相”有两点变化,(当然不是指白皮肤蓝眼睛。)其一是:它的短的一端挂上重物而非人力牵引,其二是:在炮上装有一个挂钩,当将炮弹装好,打开挂钩,重物压下,将炮弹射出。这两个装置就实现了发射力量的的恒定且节省了人力,辛苦了上千年的炮手终于可以歇歇了。不仅如此,当重物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可将炮弹射出不同的距离,而且“回回炮”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古籍上曾经记载“回回炮”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回回炮”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炮形制的进步,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炮兵的技术要求。炮的使用不再是有把力气就能干的活了。元太宗年间专立了炮手附籍,看来炮的使用在此时已成了“家传绝活”。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又成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中国炮兵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至元十八年,改称“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又成立了“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
蒙古炮最具色彩的进步莫过于“亲自实践”了战争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化学战和生物武器攻击。蒙古大军西征时的华沙之战中,蒙古军队用炮射出大量的毒烟球,弄的全城都弥漫着砒霜和狼毒的烟雾,守军无以为抗,只得投降。后蒙古大军在进攻君士坦丁堡时,久攻不下,军中鼠疫流行,这本是蒙古军队的一个坏消息,不想尝到甜头的蒙古军用炮将病死的军士的尸体抛入城中,使城中鼠疫大起,城遂下。但少数城中的商人乘船逃出,将亚洲鼠疫病菌带到了欧洲,引发了让欧洲人思之色变的“黑死病”,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的生命。当然这是一个医学和社会学问题,不属于本文的研究方向。
“淡出”是个**艺术术语,意思不难理解,用在炮的身上也很贴切。因为炮不是哪一天早晨一下子退出战争舞台的。直到明朝中叶,戚继光的《纪校新书》中依然有关于炮的记载。在新兴的火炮已经十分活跃的时代,炮还这么上镜,也算是“老来俏”。但炮在中国装备序列中逐渐淡出却是不争的事实。
巢车,望楼古人说:“登高以望远”;兵圣孙子云:“能临敌变化者,谓之神”;当代军事家认为:对信息权的掌握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试想在攻城时,若能在高处一览敌军的部署,对取胜自然是事半功倍。没问题,有巢车,望楼解决你的烦恼。巢车取意于《左传》的“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是在四轮车底座上竖高杆,称“望杆”。杆上设一楼,蒙牛皮以为固,周设望孔以为观敌之用。有史可稽的巢车最早的使用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其时楚共王由太宰伯州犁陪伴共登巢车观阵。(17)正如那则广告所说的“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巢车,望楼虽然其貌不扬,其名不著,但其威力却丝毫不弱于那些“名门望族”。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广设望楼以逼曹营,齐下,飞矢如蝗,使曹军不敢现身,苦不堪言。幸而曹操以“霹雳车”之计破之,不然,曹操能否撑到火烧乌巢就不得而知了。
云梯和攻城塔,云梯是攻城战的攻臣宿将,生卒年代不详,史家有夏,商和西周三种观点。但有一点史实是确定的:公元前11世纪处的周伐崇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攻坚战,当时商纣无道,崇为其臂助,周伯伐之。崇依城据守,周军囤于城下30余日一筹莫展,后文王得“钩援”(一种原始的云梯)“临冲”(一种原始的攻城塔)之法一举破城而灭崇。应该说,云梯与攻城战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城池,没有攻坚战,即便存在云梯之法也不过是一种“屠龙之术”,云梯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云梯了,所以伐崇之战可以说是云梯的第一声“婴啼”。如果说这段过于血腥,那另一段则更具高古君子之风,战国时,鲁班为楚造云梯以攻宋。墨子率弟子晋见楚王以阻之。乃“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自守圉有余。”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免除了一场战火。(18)如果说鲁班师爷的云梯和我们日常爬上爬下的木梯是一个形制的话,那可就是对天下木匠的侮辱了。然鲁班的云梯终是无史可考,我们大体可从《武经总要》,《纪效新书》和《墨子?备梯》(如图)的记载中来想象当年古人的智慧。
云梯和攻城塔毕竟是相对原始简单的攻城战具,有其致命弱点:《墨子?备梯》中就指出“云梯者重器也,其移动甚难”所以云梯的使用就毫无隐蔽性和突然性可言。无数士兵疯狂地沿着云梯向城上猛冲,直到杀死对方或被对方杀死。流血漂橹,死尸盈城的例子并不鲜见。中国的古人形象的称之为“蚁附”。确实,在这种人性的疯狂中生命的价值早已荡然无存。
轒輼车,尖头轳及木牛车
轒輼车是一种有坚固防护的攻城作业车,春秋时轒輼就得到较普遍的使用。古代攻城作战,经常需要抵近破坏城墙,城门,或者挖掘地道等。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这些作业就容易遭到来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击,十分危险。使用轒輼车就比较安全,轒輼车有一个多轮的车底座;两侧和顶部用木板做防护,外蒙坚硬的皮革;车内可容十多人。作业时,人在车内将车推到城下,然后人在城下作业。可避城上的箭,石。以外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轒輼车,平定的叫“木牛车”,两壁内倾成夹角的称“尖头轳”(也叫“尖头木驴”)。
壕桥,撞杆,塞门刀车等
中国古代的大城多设有护城河,所以如何使“天堑变通途。”就成为攻城的一方必须考虑的方面,因此中国的军队编制中出现了最早的“舟桥部队”——壕桥(如图)。
一旦敌方突破护城河,以云梯之法蚁附时,就是撞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只要数人合力用撞杆一冲,对方云梯必然坍塌。
如若敌军使用木牛车撞塌城门或城墙时,塞门刀车就会“挺身而出”将敌军“拒之门外”。
★ 火
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远远地传来更夫的的敲梆声,火神祝融一直是城市挥之不去的噩梦。所谓“水火无情”,人们在用火点亮文明历史的同时也领教了火的暴虐性情。从燧人氏擦亮的第一点星火到印度传说中的布拉莫斯(19)所以无论是喜欢月黑风高的山大王还是惯于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都对火的毁灭性力量情有独衷。(插播广告:一但拥有,别无所求。)火首次应用于战争的时间已无从考证,因为人们无从知晓是哪个灵感突发的原始人或是有心或是无意地用手中的火把点燃对手的茅屋。一个比较可靠的传说是,在一次波斯远征军进攻希腊的战争中,因波斯军队势大,雅典岌岌可危,著名学者阿基米德献计,组织全城妇女用镜子照射波斯战舰的船帆,一举解了雅典之围。(另一个版本是说阿基米德造了一个大的凹面镜,应该说后者更有技术可行性,前者则富有演义色彩。)中国用火于军事的历史早于西方,《孙子兵法》中就将火计列为重要的战争手段。而墨子更是将防火攻作为一个城防的重要课题。(20)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火的使用就已经十分普遍了。但是这些只不过是拉开了火器使用的序幕,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火器,直到唐朝末年火器发出了第一声婴啼。(21)
火药
火和药,本是不相干的两个字,二者的结合纯属意外。《太平广记》记载了一段有趣的故事:隋朝初年,有个叫杜子春的青年,为寻炼丹之术,去寻访一位道士。道士正在炼一种丹药,其配料主要是硝石和硫磺。是夜道士告诫杜子春不可乱说乱动。他一觉醒来,炼丹炉突然冒起大火。他牢记道士的告诫,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房子被点燃。自此,以硫磺,硝石为主的混合物便被称为能着火的“火药”。炼丹家们固然没有达成长生不老的愿望,却对火药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火药何时由何人发明,至今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是在秦汉至隋唐盛行炼丹术的时代。
有趣的是火药虽然“性情暴戾”更不可食用(也许发明火药的炼丹天才就是服食自己的发明而“升仙”去了)。但火药的主要成分却都见于医术,汉代的古书《淮南子》中就有了硫磺的记载,西汉末年编成的医学圣典《神农本草经》将硫磺列为120位“中等药”的第二种。而硝更挤身120位“上等药”的前八强(位列第六)。可以说是出身不俗,血统高贵。更具演义效果的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也是出于一部道家医书《太上圣主金丹秘诀》(22)。公元9世纪末真正意义的黑火药诞生。
晚唐时,火药“应征入伍”至迟是在公元10世纪初,火药被制成最初的火器——发机飞火。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宗天保佑初年(公元904年)郑燔攻豫章,用“发机火”烧了豫章城的龙沙门。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成书的《武经总要》中正式使用了火药一词,并记载了三种火器的火药配方。火药由官方正式推广标志着火药的应用大大加强了。
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5年)在都城汴梁设立军器监,地方设立都作院。军器监中有“万全军匠3700人,东西作坊工匠5000人。”军器监又下设十一作。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就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13世纪20年代,火药随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传入了中东,14世纪又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了欧洲,从此世界战争舞台上,硝烟代替了狼烟,炮声盖住了金鼓……。
火球
是装有火药的燃烧性球型火器,有时也称“火炮”“霹雳炮”等。其结构一般一火药为球心,用布或纸裱糊为壳体,外涂油脂等防潮材料。大者如斗,小者如蛋。使用时点燃火绳,抛向敌方。火球主要有霹雳火球,毒火烟球,铁西瓜炮等。仅《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火球类火器就有8种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汴梁,宋将李纲命令军士施放霹雳炮重创金军。根据明代出版的《武备志》(23)记载:霹雳炮,以径寸之毛竹,取干者二,三节,外附铁片,火药,裹竹为球,两端各留寸许,一端为柄,一端装引药。其响若霹雳,故曰霹雳火球。受此启发,金人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震天雷,在日后对蒙古作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北宋年间,火药,火球的炼制已经有相当的发展。成书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的《东京记》中记载了关于当时火药工厂——“火药青窑”的情况。这时的火球根据不同的需要已经使用不同的配方,有文字可考的就达十四种之多。而当时的火球也是分工明确,放烟、施毒、爆炸、燃烧各司其职。显然火球的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复杂的阶段。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人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宋军一日就制造火箭一万七千支,蒺藜炮三千只,皮炮二万只。公元1257年宋朝大臣李曾伯去镇江调查军备:时,荆淮有十数万只铁火炮,荆州(今湖北江陵)一月就能制造铁火炮一、二千只。生产数量十分惊人。(就十三世纪而言,其规模可与当今超级大国的核武库相提并论。)
所谓:龙生九种,种种不同。传统的火球渐次发展出很多“个性化设计”。“国姓瓶”是一种陶质,外为陶瓶,内装火药,因是明代郑成功所创,因之而得名;火砖是火球的亲兄弟,是一种砖形手投火器,多以纸和薄木版为外壳,材料易得,成品便于储运,可重叠摆放,投向敌阵后不发生滚动,这一点,对山地攻坚战有突出意义。所以火砖成为明清时期“走俏货”。
但是,火球以人力为动力射程有限,一般只能用于城市防御战。当随着新型火器的不断应用,十四世纪火球开始衰落,火箭、火铳开始大放异彩。但是在一些偏远没有火炮守城的小城,火球依然是“守城第一器”(如图)
火箭
是一种依靠自身向后喷射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飞向目标杀伤敌人的兵器,在中国,“火箭”一词始见于陈寿的《三国志》。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相诸葛亮攻打陈仓,魏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但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处绑易燃物,点燃后用发射,用以纵火。真正意义的火箭是在公元969年,由宋朝的岳义方所创,其主要靠火药的后坐力为动力,虽然仍沿用这一名称,但含义已根本不同。
火箭在发明不久即应用于军事,到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1063年)火箭正式“参军”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到明朝初年,火箭技术迅速提高,用途广泛,百花齐放,时称“军中利器”。名将戚继光在《纪校新书》中赞曰:“夫火箭亦水陆利器,其功不在鸟铳之下”。并且在“戚家军”中大量装备了制式的“三飞箭”,射程达300——500步(每步约合1.55米)。而火箭的第一部“族谱”也出现于明朝——即焦玉的《火龙经》。火箭不仅在抗倭战场上杀贼为国,过关斩将,而且在抗日烽火中建立功勋,1938年日寇为打通平大公路,分割我冀中根据地,纠集日伪军3000余人进占河间城,我人民军队在自身攻坚火力不足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利用大量火箭一举攻克河间城,据说当时赤炎张天,威震百里,日军竟以为是从苏联运来的“高级武器”。以原始的火箭战胜现代化的日寇,即体现我国人民高超的战争智慧,更反映我根据地军民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当然今天再来回顾这段“”,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警醒。说了这许多,也应该让火箭的兄弟姐妹和大家见个面:
“一窝蜂”,见于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以大柜分32格分装32只连捻火箭,一经发射,则32箭齐发,其势莫可当。其时,一次发箭10只的名为“火弩流星箭”;发箭20只,人称“火龙箭”;一次发40只,则称为“群豹横奔箭”;发箭100只,即为“百虎齐奔箭”。(24)
“架火战车”,出现于明朝初年,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多管火箭炮。其形制为人力独轮车,上配6箱,160支火箭,三人共用,另置火铳、长矛各二,威力巨大,远近皆宜。(中国历史博物馆存有复原实物)。
“神火飞鸦”,是一种装有翅膀的火箭改善了飞行的稳定性,增加了高度与射程。“神火飞鸦”以棉纸、细芦制成飞鸟状,内装火药,下火箭四只。点火后“飞远百余丈,将坠地,方着鸦身,火光遍野。对敌用之,在陆烧营,在水烧船,战无不胜已”。(25)
“火龙出水”,椐明朝焦玉《火龙经》记载“火龙出水以5尺长的大毛竹为载体,龙身上绑1.5斤重的大火箭4只,龙腹内装小火箭4只。其中大火箭为运载火箭,小火箭为战斗火箭,二者引信相连,射程千余米。凭心而论,“火龙出水”的威力依然有限,但是,若对方士兵猛然间看到传说中的神物兴云吐雾而来,必然惊慌失措,肝胆具裂。所以说“火龙出水”是早期专用的心理战装备并不为过。(26)
火枪 突火枪 飞火枪
是一种身管火器,是现代枪、炮的鼻祖。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其形制为径寸之大毛竹,内装火药配发射手2人,交战时喷火杀敌。(27)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又发明了突火枪,其以弹丸为主要杀伤手段,已具备现代枪炮的主要特征。但无论火枪还是突火枪,都只可及远,不可击近,故而人们将长矛与火枪相结合,形成近处能刺杀,远处可喷火的两用火枪,梨花枪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种。南宋一个叫李全的人,凭借梨花枪称雄山东,有所谓“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之誉。金军当时也使用了一种喷火、刺杀合一的兵器,称飞火枪,是金军大量装备的制式火器,是第一种装备集群士兵的两用火枪。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金哀宗退守归德,金军主将蒲察观奴组织了一只450人的火枪队使用飞火枪450只重创追击的蒙古军队。(28)
火铳 用竹木制造的射击火器,易燃烧,射程近,用“皮糙肉厚”的金属材料势在必行。
火铳是元明时期对金属身管射击火器的通称,又称“火筒”。现存最早的火铳是1980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铜火炮,炮长100厘米,重108.5公斤,专家判定是13世纪初的产品。相对于这门出身不明没有“户口”的“黑户”。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门中型火铳就要“清白”的多。其身上有铭文三行,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籍贯”“履历”:本铳生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装备于元边防军,——绥远讨寇军,制造者名为马山,编号第三百。全长353毫米,口径105毫米,重6.94公斤。
元末明初是火铳“飞黄腾达”的时期,不仅装备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开始左右战争的胜负。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与吕珍战于绍兴,据明人的《保越录》所载:“甲辰……马俊等率壮士……以火筒数十,应时并放,敌军不能支。”“敌军以陈城外……又以火筒……铁弹入城中,其锋疾不可当。”朱元璋得天下,善用火器是一个重要因素。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率舟师20万与号称60万的陈友亮部决战于鄱阳湖。朱军在远距离上用火铳一举摧毁敌船20余艘,先声夺人,终获全胜,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铳的水战。明于洪武十三年规定,全国卫所驻军按编制数的10%装备火铳,其规模是无可匹敌的。到了永乐年间,火铳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设立“神机营”,是世界上第一个火器部队。(29)
江苏省固镇属于哪个市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起义,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赵国。秦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军于邯郸。赵军不支,退保巨鹿,为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焚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两个成语。
二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 官渡大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
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
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四 赤壁之战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历来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相遇(见彩图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湖北蒲圻)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狈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也乘机占据荆州大部。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五 淝水之战
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rui锐)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做东晋。当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十六国”时期。到了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主苻(pu蒲)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长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齐集在皇宫太极殿的门前,等候苻坚临朝,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灭普大计。大臣中除了有一个名叫朱肜(r6ng容)的谄媚附和苻坚的主张外,多数人都认为东晋内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东晋,时机还未成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臣石越说:“晋国不仅上下和睦,而且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来不可轻视啊!”苻坚听了,心中很不高兴,不禁骄狂地说:“我的人马这么多,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把马鞭子丢到长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断。东晋还有什么可作屏障呢?”他坚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坚征集的各州兵马,共计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地区进发。苻坚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和鲜卑贵族慕容垂一起,率领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前锋;任命羌族将军姚苌(chang常)为龙骧将军,率领四川的部队沿江东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马由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人喧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挤满了前泰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辎重,前前后后足有几百里长。
九月,苻坚率领的主力军攻下项城(今河南项城),在这里驻扎下来。苻融的先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已经到了淮河北岸的颍口(今安徽颍上县正阳镇),并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寿县境内)西岸的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展开了进攻。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宰相谢安和将军桓冲坚决主张抵抗。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战时最高统帅——征讨大都督。谢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进行抗战部署。他推派谢石代理征讨大都督的职务,负责指挥全军;谢玄担任前锋都督,连同青年将领谢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领八万名“北府兵”(北府兵,东晋时军府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称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农民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人去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苻坚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马到齐,就命令苻融向普军发动猛烈进攻。十月,胡彬的水军还没有到达寿阳,苻融就把寿阳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队退到一边是河水,一边是高山的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在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扎下营来。专等谢石大军的到来。苻融占领了寿阳以后,一面派兵围攻硖石,一面派梁成率领五万军队控制了洛涧(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东)。梁成封锁了淮水,阻止从东面来援的谢石、谢玄大军。谢石命令晋军在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谢石的大军不能前进,被围困在硖石的胡彬水军就孤立了,眼看军粮就要吃光,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迷惑敌人,胡彬命令士兵们拿着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扬簸沙土,使远处的秦军看见,好象是在扬米,表示自己的军粮还很充足;同时,他又给谢石写了一封告急信,说:“现在敌军势力很大,这里的军粮已经吃完,情况十分紧急,恐怕再不能和大军相见了。”他把密信交给了一个亲兵,叫他乘夜突围出去,送给谢石。不幸这个亲兵在途中被秦军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给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粮的情报,立即派人星夜到项城去报告苻坚,说:“现在晋军人少粮尽,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应该马上发动进攻,不能叫他们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坚正在为攻占项城沾沾自喜,听到苻融的密报,更是心花怒放。当天晚上,苻坚把大军留在项城,悄悄地带领八千名轻骑兵,不分昼夜地奔往寿阳。他到达后,和苻融计议了一下,决定先派朱序到晋军去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秦军的真实情况,并且建议谢石:应乘前秦各路兵马还未集中,立即发起反攻,只要打败它的前锋,挫伤它的锐气,秦军是不难打败的。谢石和谢玄等仔细地研究了朱序的密报,决定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名北府兵,夜袭洛涧。刘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将,他在战斗中,斩杀案将梁成。秦军失去主将,无心再战,晋军乘胜追击。谢石率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淝水东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寿县东北)下,扎下营寨。
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寿阳,苻坚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了望晋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迎风向北远望,恍惚之间,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晋军。他感到十分意外,转身对苻融说:“你看,晋军这么多人马,明明是强敌,怎么能说他们是弱军呢!”他连忙下令,要各军严密防守淝水防线,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渡水出击。其实,八公山上哪里有什么晋军呢,是北风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摇摆。苻坚因为内心慌乱,造成错觉,误以为是晋军在那里练兵习武哩!这段史实,就是后来“草木皆兵”一句成语的来历。
秦军虽然在洛涧吃了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数仍然比晋军多好几倍。晋军只有速决,才有取胜的可能。普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去对苻融说:“将军领兵深入我境,却沿淝水布阵,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里是要进行决战呢?如果你们把阵地稍稍向后移动一下,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苻融把晋使的要求报告给苻坚,苻坚不顾诸将反对,同意将阵地后撤,以便趁晋军渡河时进行突然袭击,一举打败晋军。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传下将令,叫秦军拔营后退。秦军本来内部不稳,阵势混乱,这一撤更加造成阵势大乱。谢玄等带领八千骑兵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一时分辨不清是真是,争着选命。苻融赶快跑到阵后去阻止队伍后退,被乱军冲倒坐骑,死于晋军刀朝之下。苻坚看到前线这样大败,吓得丧魂落魄,慌忙跳上战马,混在乱军中狼狈奔逃。晋军乘胜猛追,秦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很多。幸存的秦军官兵昼夜不停地奔跑,连头也不敢回一下,甚至听到随风吹来的鹤叫声音也以为是晋军追兵到了。这就是后来“风声鹤唳成语的来历。那时候;正是十一月,天气严寒,这些逃出来的秦兵,在惊慌的同时,更伴随着冻饿,又死亡了不少。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他逃回洛阳时,原来的几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残兵败卒了。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前秦从大举进攻到淝水决战,前后只有四个月的光景,就全线崩溃了。经过这一战,东晋相对稳定的局面得到了巩固,江南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反的是,由于苻坚的失败,前秦随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乱的局面。
南陈的历史,要详细的
固镇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不是江苏省的。
固镇县,安徽省蚌埠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面积1363平方公里,64.09万人(2015年),辖11个乡镇,1个开发区,县驻城关镇。县城规划面积3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
固镇县是“垓下之战”发生地,垓下城址被评为“淮河流域第一城”,1964年以宿县(今宿州市埇桥区)、灵璧、五河和怀远四县各一部分置固镇县,2009年固镇县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16年固镇县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固镇县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和畜禽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拥有3个省级园区:固镇经济开发区、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和全民创业园。
固镇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民俗有独杆轿、垓下舞龙、谷阳旱船、董庙花车等,景点有胡洼闸风景区 、许慎文化公园、谷阳城遗址等。
中文名称:固镇县
外文名称:Guzhen County
别名:谷阳县、固镇桥、洨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安徽省蚌埠市
下辖地区:城关镇、王庄镇等11个乡镇
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86)0552
邮政区码:233700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
面积:1363平方公里
人口:64万人(2015年)
方言:中原官话-信蚌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到暖温带过渡
著名景点:固镇县垓下遗址、谷阳城遗址、张家湖湿地、城西公园等
火车站:固镇站
车牌代码:皖C
民系:中原民系
行政代码:340323
现任领导:县委书记:周学保;县长:朱琳
普通高校: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著名特产:固镇花生、老任桥牛肉、湖沟烧饼
建制沿革
秦,属泗水郡(治今安徽淮北相山区)。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谷阳县(治今谷阳城);高后元年(前187年)封洨侯国(治垓下,今濠城集),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改置洨县。新莽时期改洨县为育城县。东汉时,谷阳县设置不变,育城县复名洨县,均属豫州(治今安徽亳州谯城区)沛国)。
三国,废谷阳县入洨县和蕲县(治今宿县蕲县集),属魏国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谯郡(治今安徽亳州)。
西晋,洨县属沛国,蕲县属谯国,隶属豫州(治今河南淮阳)。
东晋,洨县属沛郡,蕲县属谯郡。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后赵入据淮北,洨县属沛郡,蕲县属谯郡,隶属豫州(治今河南许昌)。
北周,谷阳郡领高昌县和临淮县,蕲城郡领蕲城县,均隶属仁州。
隋,开皇六年(586年)废高昌县,降谷阳郡为谷阳县;废蕲城郡,改蕲城县为蕲县。大业年初,废仁州,并临淮县入谷阳县。谷阳县、蕲县均隶属彭城郡(治今江苏徐州)。
五代,固镇县北部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的宿州蕲县,南部先后隶属吴、南唐的泗州,虹县。后汉显德五年(958年)取南唐江北之地,固镇县分属宿州蕲县和泗州虹县。
北宋,分属淮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宿州的蕲县、虹县和灵璧县。
金,书南京路(治今河南开封)所辖,分属宿州的蕲县、灵璧县及泗州的虹县。
元,至元二年(1265年)并蕲县、灵璧县入宿州,至元四年(1267)复置灵璧县改隶泗州,至元十七年(1280)复改隶宿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固镇县分属凤阳府(治凤阳)的凤阳县、怀远县与宿州及其所辖灵璧县,隶属南京直隶。
清,分属宿州、灵璧县、凤阳县和怀远县,隶属安徽省凤颍道(道尹驻凤阳)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分属宿县(由宿州改)、灵璧县、凤阳县和怀远县,隶属淮泗道(由凤颍道改);民国21年(1932年)分属第四区(专署驻寿县)的凤阳县、怀远县与第六区(专署驻泗县)的宿县、灵璧县;民国27年(1938年),分属第三区(专署驻阜阳)的怀远县、第四区(专署驻宿县)的宿县和灵璧县、第九区(属县由第五区兼管)的凤阳县。
1949年,固镇县分属宿县、灵璧县、五河县和怀远县,隶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61年4月复置宿县专区,固镇县属之。1964年院决定以宿县、灵璧、五河和怀远4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固镇县,1965年7月1日,固镇县以固镇为治所,正式成立,属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隶蚌埠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5年7月1日,划宿县的湖沟区和任桥区、灵璧县的固镇区、五河县的西刘集区及王庄区的王庄公社和陈渡公社、怀远县的曹老集区成立固镇县,治所设在固镇。固镇县初辖5个区、34个公社(镇)。
1969年3月撤区并社,设置固镇镇(19年12月更名城关镇)和任桥、湖沟、唐南、宋店、石湖、濠城、连站、刘集、新马桥、王庄、曹老集11个公社。10年2月增设姚集公社(12月因驻地迁至杨庙而更名杨庙公社)。12年1月增设仲兴、瓦疃、何集、磨盘张4个公社。18年增设九湾渔业公社(次年改为九湾公社)。
1980年1月设置8个区、1个镇、50个公社。
1983年3月,湖沟区所辖5个公社改为乡。同年8月8日,马场公社改称后马场公社。年1月,撤销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制;建立乡、村二级行政管理体制(区域不变);其中,九湾渔业公社改为水上乡,迁驻固镇节制闸北,并划属新马桥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13年,固镇县辖8个镇、3个乡、1开发区:城关镇、王庄镇、新马桥镇、连城镇、刘集镇、任桥镇、湖沟镇、濠城镇、石湖乡、杨庙乡、仲兴乡、固镇经济开发区。
地理环境
固镇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北纬33°10′~33°30′和东经117°02′~117°36′之间;南濒北淝河与蚌埠市郊为邻,北抵沱河与灵璧县相望,东与五河县接壤,西南与怀远县毗连,西北与宿县搭界;东西宽约47公里,南北长约51公里,总面积约1363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固镇县由于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形成我县的潮土类型。河间平原受黄水浸淹较重,PH值由6.5左右上升到7.5左右;沿河缓坡地带地势相对较高,受黄泛浸蚀较弱,PH值变化微弱,仍在6.7~7.5之间,保持着棕壤的特点。
固镇县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其次为黄泛沉积物,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起初富含碳酸钙,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碳酸钙被淋到底层。这种沉积物分选作用很不明显,多为重壤。黄泛沉积物则是黄河夺淮后因黄水泛滥而沉积的。这种沉积物分选作用强,沿河按紧沙慢淤的规律分布,碳酸钙含量在10%以上。
地形地貌
固镇县海拔高度为22.5~16.0米,地势以1/10000的自然坡降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因受河水浸蚀的影响,境内形成一种河口较低河岸较高、河间微凸的地形。全县145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分为湖地、湾地和岗坡地3种类型。
气候条件
固镇县气候属亚热带和热带过渡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时。
水文条件
固镇县自北向南有沱河、浍河、澥河,和北淝河过境,沱河、浍河、澥河属漴潼河水系,北淝河属淮河水系,水面为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
历史文化
综述
考古发现4600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垓下遗址”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称之为“淮河流域第一城” ,获“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9年,固镇县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发生在该县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动人故事。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在固镇垓下为官,著有《说文解字》,开启了中国字典之先河。固镇县还是天津方言的发源地。
文化建设
截止2012年,全县已公布两批共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垓下传说”、“独杆轿”等7项入选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垓下民间传说同时被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书法作品在全国各类大展中频频获奖,其入展档次之高,入展人数之多,在安徽省名列前茅;绘画、摄影、武术、体育、舞蹈等在全省及全国的比赛中不断载誉归来;民间的舞龙、舞狮、花鼓灯、社区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等异常活跃;各类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及体育培训机构异军突起;垓下遗址旅游、金海岸生态观光园、淮北西大门红色旅游、新马桥香雪度村、新马桥徐郢草莓基地农家乐旅游、湖洼闸休闲游等逐步发展,县城中心广场、城西公园已经建成,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民间文化
独杆轿(濠城镇)、垓下舞龙(濠城镇)、谷阳旱船(城关镇)、谷阳跑驴(城关镇)、董庙花车(刘集镇)、董庙舞狮(刘集镇)。
民间工艺
虎头鞋帽、女性“扯脸”、王世祥雕塑。
方言俚语
固镇方言是安徽方言的一种,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固镇方言区域以浍河流域为主线,南不过淮河,北不过陇海铁路,西不过蒙城、涡阳,东不过泗县、五河。固镇方言是天津方言的“母语”之一。
名优特产
固镇花生、老任桥牛肉、湖沟烧饼、固镇绿豆饼、固镇石雕茶壶、面蒸、炸糖糕、老任桥牛肉、小磨香油、王庄花生、石湖西瓜、桥湖螃蟹、吉祥饼。
大面积的花生种植
夕阳下忙碌的渔民
固镇花生丰收
风景名胜
景点人文景观
垓下遗址旅游风景区 、伯牙墓、香山庙 、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许慎文化公园(3A) 、谷阳城遗址(3A);
自然景观
胡洼闸风景区 、城西公园、张家湖湿地 、金海岸农业生态养生园 ?、香雪度村。
张家湖湿地
胡洼闸
路线楚汉文化一日游
到濠城镇垓下遗址景区,依次游览霸王街、汉王街、霸王别姬雕塑、古汉井、护城河、乌骓马雕像、榆抱桑、浣发池等景点,观遗址楚风汉韵,品垓下小吃美食,听霸王别姬爱情故事,赏小镇楹联诗歌。之后到县城参观谷阳城遗址景区。
休闲农业观光一日游
到新马桥镇徐郢摘草莓,草莓的摘季是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5月,之后到香雪度村,赏梨花、牡丹,体验攀岩极限挑战,然后到连城镇圣美葡萄园摘观光。
生态湿地观光一日游
到新马桥镇怀洪新河大桥,沿怀洪新河两岸欣赏湿地风光,溯流而上到胡洼闸水利休闲区,之后到县城游览许慎文化公园。
著名人物
伯牙(百度百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有伯牙墓在今固镇县湖沟镇。
陈咸(百度百科),字子康,西汉沛郡洨县(今安徽固镇濠城乡)人。初因其父陈万年官居高位,被任命为郎。他性情耿直,多次指责皇帝近臣,数十次上书言事,又升任左曹。
陈宠(百度百科),先祖世习律令,宠传其家业。初为州郡吏,后辟司徒府,掌狱讼,断案公平。迁尚书,上书要求去烦苛,行宽政,被章帝纳。因得罪外戚窦宪,和帝初出为太山、广汉太守。又历官廷尉、司空等。在职不徇私情,熟悉法律,常断难案,并兼通经学,号为任职相。
陈忠?(百度百科),字伯始,东汉沛国洨县人。永初年间,受征召入司待府,后任廷尉属官,才能突出,颇有声誉。
徐大鹏(百度百科),清灵璧县固镇(今固镇县皇店乡瓦房村)人,清代武解元。
徐介藩(百度百科),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张穹(百度百科),原院法制办副主任、党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委员。
袁贵仁(百度百科),原教育部部长,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陈广川(百度百科),南京市安徽商会会长,在当地被称为南京徽商的****。
了解固镇县天气预报,点此查看。
了解固镇县信息,点此查看。
杨邦乂的人物生平
南陈即南朝陈代(557年-589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所创建。都建康。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的入侵,形式十分危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式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陈最后被隋的隋文帝所灭。历五帝,共三十三年(557~589)。
[编辑本段]梁末战乱与陈霸先的平叛崛起
家世渊源
陈霸先的远祖是东汉晚期太丘县的县令陈实,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陈霸先的十世祖名叫陈达,西晋永嘉年间,陈达避乱,随西晋王室渡江南迁。陈达出任为长城(长兴古县名)令,就在当地定居下来。陈达选择长兴作为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果然出了个陈霸先。
这个局面如果稳定了,那么梁无异于北朝的傀儡,南朝的历史也就结束了。陈霸先在苦劝无效之后,决定诛杀王僧辩。九月,徐度、侯安都与陈霸先水陆并进,突袭石头城。王僧辩猝不及防,很快就被俘,马上被绞杀。面对这样的形势,萧渊明只得退位。十月,梁王即皇帝位,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自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
这年冬天,吴兴太守杜龛、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辩之弟)起兵抗命。这三郡声势相连,几乎包括了京口东南的整个江南地区。陈霸先亲自东征,兵伐义兴。他刚一走,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刺史任约突然投降北齐,偷袭建康,占据了石头城,与留守台城的侯安都形成相持局面。
东征总算顺利,但是建康的局面就不大好收拾。北齐公然南侵,不断增援叛军。从绍泰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徐、任袭据石头城起,到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十六日解严为止,前后二百二十多天,建康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绍泰元年十一月,齐军五千人占领姑孰,与石头城徐、任相互呼应。陈霸先命令徐度在冶城立栅,加强防卫。这时候韦载向陈霸先献策,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在秦淮河南岸赶筑城垒,保障与东部联系的运输线,同时截断敌军的补给线,必然稳操胜券。陈霸先依计行事,命侯安都夜袭北岸屯粮之地胡墅,烧毁了一千多条船;命周铁虎攻击敌军运输线,俘获敌将张领州;又命韦载在大航的侯景旧营筑城,使杜稜防守。齐军也在石头仓城们和秦淮河南岸分别立栅,与梁军对抗。
徐、任仗着有北岸齐军为后盾,出兵猛扑冶城,陈霸先亲率精兵迎击,大破之。徐、任二人于是留齐将柳达摩守石头城,亲往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中,梁军连胜,侯安都在北岸深入徐嗣徽本营,使徐嗣徽大为震动;陈霸先大败柳达摩,烧毁齐军所立两栅;徐、任领齐军一万欲回石头城,为侯安都水军所败。于是陈霸先开始猛攻石头城,想凭着连胜的锐气一战而胜。柳达摩胆寒,要求讲和,但是要求陈霸先侄子陈昙朗作为人质。
建康朝臣急欲讲和,陈霸先无奈只得同意。但是他认为齐军不会守信,以为梁朝微弱,定会发兵重来。十二月中旬,双方议和。柳达摩北还,因枉自损失失兵损将而一无所获,被齐文宣帝所杀。
陈霸先的估计完全正确。两个月后,徐、任袭击石,抓去了一个防守的将领。三月下旬,齐大都督萧轨与徐、任合兵十万,进军当涂南岸东梁山。陈霸先在梁山本已设防,使侯安都、周铁虎在此驻军,这时候又增加兵力,亲自去视察,慰劳军队。
然而齐军在梁山不过是虚张声势,相持到五月,齐军突然通知梁朝,只要交还萧渊明就退兵。陈霸先满口答应,但是没过两天萧渊明就“疽发背”死了(明摆着是被故意搞死的)。得知这一消息后,萧轨大怒,次日兵发芜湖,走旱路向建康推进(可见萧轨对侯安都的水军仍然十分忌惮),把周文育、侯安都抛在后面。陈霸先立即召还梁山各军,在建康摆开防守阵势。
二十九日,齐军进到台城以东的倪塘,台城外郊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骑兵。从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保卫战打响了。
二十九日当天,陈霸先趁齐军先锋立足未稳,领军出建康,在白城与徐嗣徽激战半日。周文育、侯安都勇不可当,亲率骑兵突击,生擒齐将乞伏无劳(看这个名字就是个衰鬼)。就在此时,大将沈泰奉陈霸先之命领三千精兵暗渡长江,偷袭瓜步,缴获一百多条船和一万军粮,令急欲增援南岸的齐军援兵大为受挫。这一天的战斗可谓是精彩之极,以劣势兵力两面出击仍然大获全胜,陈霸先对战局的判断和掌握证明了他是足以依靠的领袖人物。
第二天,齐军主力终于赶到,进军至城东北的钟山;初四,进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齐军主力既到,兵力对梁军保持了绝对优势,进展相当顺利。陈霸先看出敌军士气正高,决定暂避其锋芒,且战且退,逐处应战,以战术上的优势弥补战略上的劣势,同时不断用游骑骚扰齐军的补给线。
但是陈霸先很快发现自己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南、北、东三面都出现了敌军,建康被包围了。其时建康的对外联络已经被切断,粮运不至,救兵未来,户口离散,征求无所。
尽管这样,齐军却也陷入了困境。江南的梅雨季节终于发飙了,连日的大雨使城内外积水过膝。城内的守军还可以轮流到室内休息,城外的齐军可就惨了,一来露天无法烧火做饭,士兵只能吃生的食物;二来建康死守,陈霸先又不时偷袭,齐军无法休息,士兵日夜站在烂泥中,脚趾都烂了,精神更是疲惫不堪。
综合所有的情况,在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以后,陈霸先决定孤注一掷,冒险反攻。十一日,天气转好,陈霸先开始动员士兵,鼓舞士气。然而士兵个个饥饿不堪,根本无法出战。就在陈霸先一筹莫展的时候,陈蒨奇迹般的送来了三千斛米、一千只鸭。至于怎么弄到的这些东西,史书上没有说,我只能称之为奇迹。陈霸先自然是大喜过望,立即命令煮熟,发给每个人一包用荷叶裹的饭,中间夹着几块鸭肉。士兵们填饱了肚子,振作精神,准备拼死一搏。
公元556年、梁太平元年六月十二日的这场战斗,势必在历史上留下了几个耀眼的名字。下面我就结合史料,加上我的个人想象,描述一下这一天的激战。
十二日的拂晓,梁军的骑兵主力静悄悄的出了建康北门。先锋大将仍旧是侯安都,他的任务是为陈霸先的大部队冲乱敌军的阵地。侯安都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的梁朝皇族猛将萧摩诃,道:“将军骁勇有名,安都久仰,但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之事......”萧摩诃朗声道:“今日使明公一见!”侯安都道:“好!今日全赖将军神威。”
梁军在幕府山上摆开了阵势,而此时的齐军却一无所知。天光一放亮,侯安都立刻下令全军突击,向齐军本营发起进攻。借着幕府山的地势,士气高昂的梁军骑兵犹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扑齐军阵地。惊慌失措的齐军仓促应战,不少士兵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已经身首异处。侯安都和萧摩诃更是一马当先,枪挑马踏,令齐军心惊胆战。
但是齐军很快从慌乱中回过神来,大批赶到的援军将侯安都部团团围住。侯安都坐骑被射中,落马倒地,十几个齐兵一拥而上就要抓人。当此时,萧摩诃大喝一声,匹马杀到,吓得齐兵四下逃窜。侯安都趁机大枪一挥,挑落一个敌军骑兵,夺过马再战,威猛无比。
这时候陈霸先亲率大部队赶到了,吴明彻、沈泰等军大举进攻,齐军又是一阵大乱。侯安都看到援军既到,便向萧摩诃大喝道:“萧将军!随我杀将过去!”便带着所部骑兵绕到齐军背后,再次发起猛攻。这时候齐军腹背受敌,又弄不清敌人究竟有多少兵马,士兵无心恋战,大败溃散,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齐军大败,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也在乱军中被俘虏。士兵把二人押解回营,陈霸先冷笑一声,下令斩首,号令三军,梁军军威更壮。吴明彻、沈泰、周文育、徐度等各军纷纷告捷,齐军完全被击溃了,没有任何一只部队在抵抗,大家想的都是如何逃命。北齐南征的军事总指挥,大都督萧轨也被俘虏,其他齐军大将被俘的有四十五名之多,只有任约等不多几个人逃得性命。其余齐军将士逃到江边,却发现战船早已被侯安都的水军烧毁大半。船少人多,齐军为了争相上船而自相残杀,惨不忍睹,渡江溺死的也是不计其数。
十三日,梁军烧毁江边齐军遗留的战船,战事完全结束。十五日,建康宣布解严。至此,建康保卫战结束。陈霸先胜利了,但是充当人质的陈昙朗却被北齐了。
陈霸先之所以愿走这一着险棋,与梁朝几代皇帝都无善终,民心对萧家已极度失望有关:梁武帝是饿死的,梁简文帝是被土囊压在头上闷死的,梁元帝在投降后受尽侮辱,也是被土囊闷死的,还有萧正德、萧栋、萧纪、萧渊明等,都称过帝,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是死了几个人的事,而是随着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子女妃妾,部下随从,成千上万的百姓连带着受屠戮的事。
扶立少帝,禅代称帝
陈霸先亲手扶上台的梁敬帝,登位时才十三岁,决无左右时局的能力。这时,陈霸先要是继续瑟缩于腐见,愚忠于萧氏,不当机立断,釜底抽薪,最终也逃不出与萧梁皇朝共同覆亡的下场,对人民来说,将是又一场浩劫。所以,陈霸先称帝,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既是民情所需,也为时局所迫。《梁书》作者姚思廉认为,梁朝多次惨遭横祸,颓势已无可挽回,"敬皇高让,将同释负焉",梁帝退位,陈霸先等于挑起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虽主张君权可禅代,但仍坚持从政治道德角度分析开国君主的人格品性,认为陈霸先的政治道德要高于魏、晋、齐、梁等朝,并评价说:"陈高非忠于萧氏,而保中国之遗民,延数十年以待隋之一统,则功亦伟矣哉!" 陈霸先之所以能从一介平民跃居社会政界颠峰,除历史机遇使然外,应与其自身优良的文化素质有关。首先,陈霸先有着极高的军事修养。
陈霸先手下许多将相,如杜僧明、周文育、欧阳頠、周铁虎、程灵洗、侯瑱、鲁悉达、韦载、徐陵、杜稜等,大都是他的战俘或被击败的对手,尤其是杜稜,曾险些被陈霸先亲手绞杀,陈霸先都能放手任用,让他们人尽其才。这些人也不辜负陈霸先的期望,无论在陈霸先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出死力效忠新兴的陈氏皇朝,这又不能不说陈霸先的用人之道也是一个奇迹。
陈霸先"志度弘远,怀抱豁如",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北朝时期,中国虽处于分裂状态,
但中国要统一,始终是南北的共同心愿。凡有识之士,无论他是南人还是北人,无论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不根据自己的见识水准在作主观努力。因而南北战争不断。区别只在于其所发起的战争是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陈霸先也不例外,他对自己弟弟的评价就说明他没有忘记北方;击败侯景后,陈霸先曾领兵三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以图收复失地;他袭杀王僧辩,就表明了他不屈服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北齐的压迫。所以,我们不能把陈霸先建立的陈朝理解为一个偏安。但方方面面的因素,却使他未能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公元559年,陈霸先病亡。
历史评价
中国历代先贤对陈霸先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下列人物曾对陈霸先的生平作过深入研究,其评价是极其权威的。
魏徵:唐朝宰相魏徵曾是《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五部史书的总监修官,不仅熟悉陈朝历史,而且具备政治家、史学家的眼光,他在唐太宗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魏徵分析并赞扬了陈霸先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一生,认为陈霸先效命旧王朝,立下丰功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能够“决机百胜”,雄豪无愧刘备、孙权(高祖拔起垄亩,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奋英奇之略。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
姚察:陈朝吏部尚书姚察在陈亡被俘,到隋朝后,为隋文帝撰写陈朝历史,仍认为陈霸先“英略大度,应变无方,”与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一样同属伟人(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
姚思廉: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曾主编了《梁书》、《陈书》两部史书,他在全面肯定了陈霸先优良品德后,用“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四句作出了高度评价(高祖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静难夷凶。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恒崇宽政,爱育为本。有须调发军储,皆出于事不可息。加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及乎践阼,弥厉恭俭。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李延寿:唐朝大史学家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作者)用“雄武英略”、“性甚仁爱”、“恒崇宽简”、“弥厉恭俭” 来称赞陈霸先一生(帝雄武多英略,性甚仁爱。及居阿衡,恒崇宽简。雅尚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敬帝,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声乐不列于前。践阼之后,弥厉恭俭。故隆功茂德,光于江左云)。
司马光: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有《资治通鉴》一书)用“临戎制胜,英谋独运”、“为政务崇宽简”、“性俭素”分别概括了陈霸先治军、从政、为人的鲜明个性(上临戎制胜,英谋独运,而为政务崇宽简,非军旅急务,不轻调发。性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宴用瓦器、蚌盘,肴核充事而已;后宫无金翠之饰,不设女乐)。
归有光: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充分肯定陈霸先抵御落后势力的军事掠夺,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用“江左诸帝,号为最贤”来歌颂陈霸先(恭俭勤劳,志度弘远,江左诸帝,号为最贤。赫然陈祖,大业光灿。寂寞沛乡,吾兹感叹)。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没有陈霸先,中国南方势必分崩离析,中华民族将受到更大的摧残。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代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编辑本段]南北平叛
平王僧辩余部之战
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绍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龛与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抗陈霸先。杜龛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击陈霸先子陈倩不克而退。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攻义兴(今江苏宜兴),战不利,陈霸先遂自率军东讨,攻拔其城外水栅。谯(今安徽和县)、秦(今江苏)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齐,乘陈霸先东讨义兴之机,秘与豫州刺史任约,以精兵5000袭建康(今江苏南京),占据石头城。陈霸先说降韦载还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龛,以救长城。又命裴忌助黄他攻吴郡(今江苏苏州),王僧智弃城逃吴兴。十一月,北齐遣兵5000渡江占据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援徐嗣徽、任约。陈霸先于冶城(今江苏南京朝天宫一带)立栅以阻绝援军。北齐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士荣、淮州刺史柳达摩领兵万人于胡墅(今江苏南京长江北岸)渡江,向石头城送米3万石,马干匹。陈霸先得知,卷甲还建康,命侯安都夜袭胡墅,烧北齐船只千余艘,断其粮运,并在大航(今南京镇淮桥东)修缮侯景故垒,派兵据守。北齐军亦于石头城南秦淮河南岸筑两栅,与梁军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栅,陈霸先亲率铁骑精甲出明门袭击。徐嗣徽军大败,遂以柳达摩留守石头,自往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侯安都败徐嗣徽,俘数百人,陈霸先攻克北齐军石头。水南二栅,大败北齐兵。徐嗣徽、任约等领北齐水步军万余人准备进入石头,陈霸先派兵据江宁阻击,北齐军不敢进,驻屯浦口(今江苏南京北)。陈霸先派侯安都率水军袭击,大破北齐军,徐嗣徽、任约等单舸逃走。陈霸先围攻石头城,断其汲水道路,城中无水,北齐将柳达摩遣使向陈霸先求和,陈霸先遂与齐结盟,签订和约。徐嗣徽、任约随柳达摩奔北齐。陈霸先随即遣将攻占姑孰。次年正月,遣陈蒨、周文育攻克吴兴(今属浙江),杜龛败死。王僧智等奔齐。二月,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斩求扬州刺史张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拈江州、豫章外、王僧辩余部悉平。
平萧勃之战
太平二年二月,梁曲江侯萧勃在广州反陈霸先,举兵北伐。过五岭至南康(今属江西),以郢州刺史欧阳頠及其部将傅泰、萧孜(萧勃侄子)为前军,至豫章,分屯要点:欧阳頠屯苦竹滩(今江西丰城西南),傅泰据跖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今江西奉新西)举兵响应萧勃,以其弟余孝劢守郡城,自率军出豫章据守石头,与萧孜会合。陈霸先派平西将军周文育率军进击。周文育至豫章后,即以军主焦谯僧度袭击余孝顷,尽夺其上牢所泊船只,于豫章立栅固守。周文育军粮尽,诸将欲退,文育不许,遣使送出临川(今江西南城)内史周迪,周迪允送粮食。于是周文育以旧船运老弱,顺流而下,烧豫章栅栏佯退。余孝顷见之,不设防备。周文育军由小路日夜兼程,占据芊韶(今江西丰城东北)。芊韶上游有欧阳颇、萧孜.下游则有傅泰、余孝顷、周文育据中筑城,切断敌军联系。欧阳頠等人大惊,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干西南)。周文育派严威将军周铁虎等袭俘欧阳頠。又派其将丁法攻俘傅泰。萧孜、余孝顷军闻讯退走。三月,萧勃在南康得知欧阳頠等兵败,军中惊慌,其部将陈法武、谭世远于始兴(今广东广州韶关北)斩杀萧勃,持其首级降梁。四月,萧孜、余孝顷仍据石头抵抗。陈霸先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协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潜师夜烧其船舰,周文育率水军、侯安都率步兵协同进攻,萧孜出降,余孝顷逃新吴。陈霸先以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并派其征讨岭南,欧阳頠子欧阳纥克始兴,頠至岭南,诸郡皆降,遂克广州。五月,余孝顷亦降。
平王琳之战
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后,王琳不服,于太平二年五月,大治船舰,将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领水军2万会师于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征讨王琳。十月,侯安都进抵武昌,王琳部将樊猛弃城退走。周文育军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进至武昌,与侯安都会师,得知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侯安都认为师出无名,又因两将并行,不相隶属,部下交争,以致围攻郢州(今湖北武汉)不克。王琳军进至弇口(今湖北武汉西南),侯安都乃撤围移军至沌口(今武昌),仅留沈泰守汉曲(即汉口),侯安都遇风不得进,与王琳军对峙数日后交战,侯安都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仅沈泰退走。王琳军移驻郢州,又派部将樊猛袭占江州(今江西九江)。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万进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驻扎白水浦(九江西),北江州刺史鲁悉达据地自保,控制中流,王琳欲东下,不敢,乃向北齐求援,请立梁永嘉王萧庄返江南,即帝位,改元天启。萧庄以王琳为梁侍中丞相、录尚书事。六月,陈霸先再遣侯填、徐度率水军攻王琳,又另派谢哲前往游说。八月,王琳同意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召众军还驻大雷(今安徽望江)。三年十月,王琳得知陈霸先死,复率军东进,复拥永嘉王萧庄出屯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北齐慕容俨率军临逼长江为之声援。十一月,王琳进犯大雷,陈以侯瑱、侯安都、徐度合兵抵御。安州刺史吴明彻夜袭湓城,被王琳部将任忠击败,王琳乘势率军东下,于天嘉元年二月,进至栅口(在濡须口东)。侯填驻军芜湖,两军相持百余日。东关(即濡须口)水涨,王琳引合肥、芜湖一带水军助战。侯瑱进军虎槛州(今安徽芜湖西南),王琳列舟江西,与陈师隔州对峙。次日,两军交战,王琳军撤退,至西岸以自保。晚上,遇大风雨,王琳军入浦修船,侯瑱军亦退回芜湖。北周乘王琳东下之际,遣都督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带兵数万人袭击郢州。王琳恐军心动摇,乃率水军东进,北齐水军刘伯球以万人助战,慕容子会又率铁骑2000驻芜湖西岸策应王琳。时西南风紧,王琳自为得天助,引兵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侯瑱率军出芜湖尾其后。王琳用火攻,因风向反烧己船。侯瑱以拍舰击王舰,又以蒙冲小船冲撞王舰,并溶铁洒之,王琳军大败,军士溺死及被杀伤殆尽。王琳退至湓城,欲收容散卒,已无人归附,乃携妻子奔北齐。
[编辑本段]陈文帝、陈宣帝时期的政局
陈文帝陈蒨(公元522年—公元566年),在位7年。性格沉敏雅量。父陈道谭。字子华,初为梁吴兴太守。555年,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立为临川王。后率军驻南皖。559年,武帝死,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566年改天康。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
[编辑本段]后庭花开不复久——陈后主陈叔宝的亡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朝人杜牧在诗中含沙射影地调笑说,在烟水朦胧的秦淮月夜,南京的琵琶女是不适合弹奏《玉树后庭花》这首缠绵的亡国之音的,因为这首曲子的作者正是南京的亡国之君陈后主。
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长城县公。
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翰墨会诗歌的宫女名为“女学士”。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为“女校书”,供笔墨之职。每次宴会,妃嫔群集,诸妃嫔及女学士、狎客杂坐联吟,互相赠答,飞觞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曼词艳语。文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写诗写得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子,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新声,按歌度曲。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陈后主曾做的《玉树后庭花》如下:“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内外大臣专迎合为事。尚书顾总博学多文,尤工五言七言诗,溺于浮靡。后主对他很宠信,游宴时总会叫上他。顾总好做艳诗。好事者抄传讽玩,争相效尤。山阴人孔范容止温雅,文章瑰丽。后主不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孔范在这方面善于为后主饰非,因此后主对他宠遇优渥,言听计从。孔范曾对后主说:“外间诸将,起自行伍,统不过一匹夫敌,若望他有深见远虑,怎能及此?”从此带兵的将帅微有过失,就夺他们的兵权,刀笔之吏反而得势。边备因此越加松弛。此时文武懈体,士庶离心,覆亡即不远了。当时朝廷有狎客十人,以顾总为首,孔范次之。君臣生活穷奢极欲,国力却逐渐衰弱下来。
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仁寿四年,死于隋大兴城,时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
安徽的名胜古迹
杨忠襄公,名邦乂,字唏稷,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时任建康府通判,因留守杜充叛逃而被俘,后被金将完颜宗弼剖心殉职,时年44岁。高宗赵构念其忠贞报国,高风亮节,遂赐谥号“忠襄”,井为其造墓、建祠、立碑。 考证“杨邦乂剖心处”史迹之来龙去脉,当从“宗泽之死冀叙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天气阴晦,风雨交加,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宗泽,在连呼三声“渡河”之后,赍志而终。开封城内居民和将士兵卒闻讯后,奔走相悼,失声恸哭。太学生为之撰文祭莫,工商界因之罢市致衷。 宗泽的死,使宋军士气不振,给抗击金军南侵带来了不利影响。果然,同年八月,金军再次挥师南下,并分东西、两路进军,以宋高宗暂居的扬州为主要战略目标,企图一举灭宋。各路宋军虽奋起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败北。金军轻骑直驱扬州瓜洲渡,高宗移驾浙西,扬州失陷。经过一番掳掠,金军大部后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带袭扰。 此时,宋高宗赵构巳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虽然争执不下,但畏金军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针却是放弃江淮一线,退守长江,以谋求和议,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十五日,江淮宣抚使杜充,率行营兵10余万(一说5万余)镇守建康,并以御前前军统制王璎为后援。当时,岳飞在杜充军中作统制官,杨邦乂在建康府任通判。通判的职位相当于地方长官的副职,但名义上却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 正当南宋统治者在精心策划,布置江防,以企图固守东南之时,金太宗完颜晟亦在加速行动。金太宗一方面集中兵力于江、淮之间,积极做渡江南下的准备,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将刘豫为京东、京西、淮南等路的安抚使,以控制河南局势。同时,在夺取了山东东部的登、莱、密州等地区已稳定了左翼后,即于山东东平、梁山一带的梁山泊造船,准备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巩固,金军便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又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渡江人江西,东路由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江浙。东路是主力军,、由完颜宗弼亲自率领。十月,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十一月初一,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初四,占和州。大军压境,形势非常危急,但杜充取“闭门不出,隔岸观火”的态度,仅以6万兵力列戍于江南岸。时任统制官的岳飞,“叩寝阁谏杜充”,说:“勃虏大敌,近在淮南,脾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岳飞虽痛哭流涕,坚请出师,但性酷而无谋”的杜充却视市不见,听而不闻,一味敷衍。 完颜宗弼率军在芜湖、石矾一带渡江,但遇到郭伟军的狙击,未能得惩。于是,转移到和州南长江’西岸的马家渡渡江。情况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都统制陈淬、统制岳飞等17将3万士兵(一说2万)出击迎战,同时又命王璎以所部13000人应援。十一月十八日,陈淬、岳飞等正与金军激战于马家渡时,王璎率军先逃,致使“淬被擒”,淬军不支而退。岳飞率军“力战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还军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军复战……“士心不附”的杜充带少部残军北逃,并于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后话。 完颜宗弼率军渡江后,首先围攻建康,户部尚书李税、沿江都置使陈邦光等见大势已去,加之胆小怕死,遂献城出降。建康府从此沦陷于金军之手。就在李税、陈邦光“具降状一,“率官属迎拜”完颜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时i杨邦义却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10个大字,以明忠君爱国之志。 完颜宗弼人城后,杨邦乂被陈邦光等人强行裹胁到完颜宗弼处,完颜宗弼令其下跪,杨邦乂以前胸所书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顾。完颜宗弼见威逼无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颜宗弼又派人前去游说劝降,并“许以旧官”。杨邦乂听后,用头颅猛然撞击石柱础,顿时头破血流,他大声吼口II着对劝降者说:“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l”劝降者见状,灰溜溜地悄然离去。完颜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举行的招待李税、陈邦光等降将的宴会上,命人将杨邦乂带来。乐声中,杨邦乂昂首横眉而立,其大义凛然的气概,逼使得李、陈等降将头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杨邦乂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着李、陈等叛徒,大声喝斥,“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一个被称作刘团练的人,在一张纸上写下“死、活”二字对杨邦乂说。“你要是没有其他的话说,一心想死,就写一个‘死’字下去吧。”杨邦乂听说后,环顾四周,见一个官吏头上簪着笔,便一把夺过,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一。死一字。所有在场的人都为杨邦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吓,连完颜宗弼等人都“相顾失色”。 第四天,完颜宗弼又传见杨邦乂。杨邦乂不胜气愤,相距老远就指着他大骂起来:“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汗哉”完颜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乱棍齐下……杨邦义被害后,又被完颜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杨邦乂英勇殉职时,年仅44岁。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军由溧水南下,进陷临安。宋高宗避到定海,金军跟踪追到定海。宋高宗无奈,只好逃往海上,飘泊于温州、台州(今浙江临海)沿海一带达三四个月之久.金军无法人海穷追,只好“望海兴叹”。 其时,岳飞率军转战于建康、广德、溧阳、宜兴、常州等地,不断地给金军以沉重打击。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而大破完颜宗弼,迫退金军,收复建康。敌兵退去,宋高宗闻知杨邦义壮烈殉难的事迹,即下诏书,“赐田三顷,官为敛葬一,赐谥号膏忠襄”,并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时,又。官其四子”。绍兴七年(1137年),枢密院又一次进言,称颂杨邦义“忠节显著’’,宋高宗回答:“颜真卿异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孙,邦乂为朕死节,不可不厚褒禄,以为忠义之劝。”遂“加赠徽猷阁待制,增赐田三顷”。 杨邦乂祠初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国公,称。二忠桐”。至清代“甲申之变”,李忠肃公尽节“二忠祠”内,遂改称“三忠桐”。“宋忠臣庐陵杨忠襄公剖心处”地处雨花台东岗“江南第二泉’后山,呈半圆扇状,东西进深23米,南北宽18米。周围青松翠柏成林,绿竹幽篁环合,环境极为幽静。“剖心处”现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宋杨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5年“杨邦乂剖心处迁移记”碑和公元16年“杨邦乂剖心处”保护标志碑计四通。另有石狮两樽。
包公祠
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 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巢湖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方圆800里,是皖中旅游胜地.巢湖烟波浩渺,白帆点点,美不胜收,宛如一面宝境镶嵌在江淮大地。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被誉为"两颗宝石"。矗立于湖心的姥山岛,面积0.86平方公里,古有望儿塔、圣妃庙,今建城、度村,来此游览犹如进入“虚幻梦境”、“世外桃源”。中庙(汉),傍湖凌空而建,与姥山岛隔水相望,称“湖天第一胜景”。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 有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称"四块翡翠",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伯山五大溶洞。这天然组合的奇观,点缀湖巢湖沿岸,犹如"众星捧月",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巢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荟萃.这里是长江流域人类祖先"银山猿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商汤放桀于巢湖","伍子胥过韶关","楚霸王乌江自刎"的纪念地,是名人丁汝昌、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戴安澜的故里。
太平湖
太平湖位于黄山区北部,距屯溪143公里,距黄山北大门(芙蓉岭)18公里,距九华山南大门(南洋湾)40公里,南依黄山,北邻九华,是九华山进黄山公路必经之津。有“东方日内瓦”“水中黄山”、未经雕琢的翡翠“之美誉。 太平湖是一处人工湖,东西长8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4公里.最窄处仅10余米,面积88.6平方公里,水深平均约40米,最深处70米,可蓄水28亿立方米,属高山峡谷型湖泊,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 太平湖宽处烟波浩渺,似洞庭之坦荡;狭处曲径通幽,赛漓江之奇美。崇峦起伏,翠岗连绵,山环水绕,微波潋艳。湖内秀岛错落,星星点点;岛上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清幽静谧,空气清新宜人。湖水终年清澈碧绿,洁静明丽;湖岸粉墙青瓦,青松翠竹倒映湖中,如瑰丽的七宝楼台,又似神奇水晶宫,恍若奇妙的梦幻世界。 整个太平湖共分为共幸、广阳、黄荆、龙门、三门等五大景区,主要景点有:西山观鱼、平龙山茶、三峡水趣、桂林小景、鳄鱼戏水、蘑菇松、眉毛峰及樵山神仙洞等自然景区核心镜的白鹭洲乐园、黄金岛植物园、猴岛、鹿岛、蛇岛及金盆湾旅游度区。 广阳景区:共幸开发区是太平湖旅游接待中心。出共幸湾不远,即是广阳景区。广阳景区湖面宽广,山水相映,绿如翡翠。景区内树绿水绿,碧蓝纯净;湖岸山舍村舍倒映水中,犹如水中楼阁,自然水墨画。新建的太平湖大桥即在湖区西侧。 黄荆景区:为太平湖的精华景区。
石矶
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约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 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雄伟壮观。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清雍正八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已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广济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蛾眉亭据险而临深,凭高而望远,景色秀丽。亭前左前方临江之处是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民间传说诗人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 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简朴典雅。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石矶时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还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 三元祠,是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又称三官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而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内还设有茶室。
逍遥津
位于合肥市旧城的东北角,是一座约20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 逍遥津古为淝水上的一个津渡。公园外,有一座西津桥,又有逍遥桥,是合肥对外交通要道。 逍遥津名称历史悠久,以三国古战场闻名后世。曹魏与孙吴为争夺合肥,鏖战32载,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斗就在古逍遥津畔。著名古典《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至今逍遥湖心3岛中还有一土丘,相传为张辽的衣冠冢。逍遥津公园四季长青,环境优雅宁静,曲道幽长迂回,山石磷峋逼真,不对称式园林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公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古朴典雅,又有南国园林的妩媚清秀;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着装入时的村姑。足踏逍遥津公园,悠久的历史传说会使人尽发思古之幽情;而引人入胜的自然风貌和人工建筑又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这里,既可想象出古战场的弥漫硝烟,又可品览祖国壮丽河山的锦绣。公园最大的特色是园内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极富情调;若逢淡雾朦胧的天气,或霞光万丈的时辰,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桐城文庙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灿如珠,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尤以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迎江寺
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赐额“妙明圆镜”。
黄山
黄山 黄山耸立在皖南山区,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其中莲花峰、光明峰、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句很著名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黄山的景色最佳,游览了黄山,别的山都不用去看了。
琅琊山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滁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 这一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山间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韦应物、欧阳修、曾巩、苏轼、宋濂等均以诗文记其胜。故琅琊山为我国24座文化名山之一。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特为他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 。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 从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里许,便是琅琊寺。琅琊寺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大雄宝殿为寺内主要建筑,雄伟壮观,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桥曰明月桥,池北有一舍为明月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相传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有一部经书藏在这里。从楼右侧下,可抵园,园中翠微亭尤为别致。明月观后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岁寒三友”而得名。 由琅琊寺东南偏门出便见南天门与无梁殿。无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面对南天门,它无一木梁,全系砖石结构,故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著称。登上山顶南天门,这里可远眺长江和江南诸峰的雄姿,近瞰绿荫如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从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这里有归云洞和石上松等景点。 琅琊山层峦叠嶂,曲径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阳晚照、雨后听泉,别有情趣。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是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九华山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还应归功于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李白游山时,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咏有《遥望九华峰》一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九华名遂闻于天下”。稍后,朝鲜半岛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唐代诗人刘禹锡赞曰:“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则云:“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九华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其次为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肚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维妙维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又有幽深岩洞,堆云洞、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时曾禅居洞内。还有老虎洞、狮子洞、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清静雅致,极利禅修。 深山多秀水。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极为壮观。又有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乱弹。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此外还有碧桃岩瀑布、濯缨瀑、七布泉瀑布、百丈箭瀑布、百丈潭瀑布、百丈岩瀑布等。潭有饮猿潭、清漪潭、濯缨潭、伏龙、百丈潭、鲇鱼潭等,正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一朝踏勘情难忘”。 九华山山水风景最著名者,旧志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导游手记:上九华山游览的路线共有三条:一是搭乘长江航船至芜湖或贵池,改乘汽车直达九华街。贵池磁口港至九华街52公里,芜湖至九华街167公里。从安庆也有班车通九华山,路程约122公里。轮渡载车过江,旅客不用自己摆渡。 二是从南京乘火车到铜陵市,改乘汽车直达九华街92公里。三是从杭州乘汽车至黄山,从黄山转乘汽车至九华山。从合肥前往,路程约311公里,亦有班车可通。交通还算方便。 九华山现有宾馆、饭店、旅社床位数千张。较好的旅馆,在九华街有九华旅社、佛教协会招待所;东崖宾馆等,中国国际旅行社即设在东崖宾馆内;中闵园有九莲社;祗园寺有祗园寺招待所;天台有天台招待所等。 游览九华山最好的季节是3月至11月。特产有九华云雾茶、黄精、天竺筷、纸扇等。以山笋、冬菇、野菜为原料做的“九华素食”,很受游客欢迎。
齐云山
齐云山位于休宁县城西15公里,距屯溪33公里。齐云山古称白岳,因其“一石插天,与天并齐”,明嘉靖年间改名为齐云山。 齐云山方圆110.4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四起,峭壁耸立,飞云、流泉、云海、佛光;四时变幻,绮丽多姿。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画,七十二怪岩,岩岩皆景.全山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奇、岩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学士都留有佳句墨宝。
天柱山
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据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其余四镇是:辽宁锦州的北镇医巫闾山、山东中部的东镇沂山、陕西陇县的西镇吴山、浙江绍兴的南镇地稽山)。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天柱山“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